責任編輯:李士環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是理論工作的重要使命,“強本領、保落實、保質量”,理論學習研究宣傳各項工作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領會好運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層、走進群眾。
信仰的火炬需要理論的火種
必須在更好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上用真功
忠誠信仰源于真理感召。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思想旗幟和精神旗幟,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融進去才能學到位。高質量的融入,不是生搬硬套、照搬照抄,也不是凌空蹈虛、零打碎敲,而是聚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主動融入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為示范引領,創新手段、豐富載體,以領導干部“關鍵少數”示范帶動“絕大多數”,真正把學理論的過程轉化為堅定理想信念、統一思想意志的過程,轉化為優化思想方法、推動工作實踐的過程。
系統學推動常態化。“理論學習講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的做法要不得。理論學習系統化,需要精心謀劃設計與干部成長需求相結合、與教育培訓格局相一致的課程體系,建立各類培訓系統學、日常工作常態學、線上線下聯動學、聯系實際深入學的一體聯動長效機制,引導黨員干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凝心聚魂,始終站穩政治立場,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
學思用方能顯成效。“學”是基礎,“思”是延伸,“用”是目的。學習的成果,要靠實際成效來檢驗。工作中應把“學思踐悟”“學以致用”作為一種常態,堅持以各級理論學習中心組為抓手,鼓勵以研討式學習為主,結合實際探索“理論學習+觀摩調研+交流研討”的靈活學習方式,讓黨員干部在品“真理的味道”中把理論自覺轉化為行動自覺、把理論自信轉化為干事底氣、把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成效。
真理越辯越明
必須在更好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上用深功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理論工作者必須更加自覺地擔負起這一神圣使命,在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工程引領推動多出成果。做好理論研究、對策研究,是一門探索規律、經世致用的大學問。必須項目化運作、工程式推進,創新實施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能力提升工程、重大實踐問題研究提升工程、哲學社會科學特色研究工程等,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既要在學理化、體系化上下功夫,又要在大眾化、通俗化上見成效,努力增強理論研究的“深度”“厚度”和“溫度”。
建優平臺廣泛匯聚資源。發揮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引領作用,集成式匯聚研究資源,形成“1個中心+N個基地”一體化推進的良好發展態勢。立足“山東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較優勢,建好用好文化“兩創”研究中心,聚力打造“兩創”研究新高地。堅持以論壇研討促研究,高品質打造“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及“泰山論壇”“黃河文化論壇”“海洋文化論壇”“稷下論壇”等研討品牌,構建山東理論研討品牌矩陣,讓思想閃耀光輝、真理彰顯魅力。
人才牽引夯實理論根基。理論大廈離不開理論人才。堅持“頂層立事、樹立靶向,以事找人、靶向引才,人隨事走、保才做事,事成人就、人事通達”,以長期、中期、短期“事”為中心,發揮省內各重點研究陣地平臺集聚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培育項目、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建立項目人才一體化管理評價機制,樹導向、優環境、育人才,引領全省社科理論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2年8月18日至19日,由中共山東省委、求是雜志社共同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兩個確立”理論研討會在泰安舉行(泰山論壇)。“泰山論壇”致力于打造成為黨的創新理論全國研討交流平臺和集成式研討品牌。
理論只有掌握群眾才有生命力
必須在更好推進理論大眾化上用實功
打動人才能吸引人。理論宣傳普及要“聲入人心”,就要多一些“用戶思維”,添一些“百姓話語”,把“大眾菜譜”轉化為“特色佳肴”,才能讓真理的味道“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分眾化”才能“大眾化”。區分不同受眾群體,建強分眾化宣講隊伍,契合“用戶”的需求和偏好,組建基層黨組織書記宣講團、紅色宣講團、青年講師團、巾幗宣講團等,發動干部講政策、專家講理論、百姓講故事、先進講事跡,以接地氣、帶露珠、冒熱氣的百姓話語,在陳情與說理中解疑釋惑、深入人心。
“有意義”也要“有意思”。形式的創新更具吸引力。堅持以“明理胡同”“習語潤心”“薛思明理”等基層宣講品牌為帶動,在田間地頭、車間工廠、社區小巷等常態化開設宣講課堂,創新“名家講”、“單獨講”、“自己講”的“新三講”方式,讓理論在“雙向奔赴”中產生共鳴,讓“大道理”有“煙火氣”,推動理論工作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無聲”。
“面對面”聯動“全媒體”。理論要傳播得廣、傳播得快,必須積極搶占新媒體輿論陣地,推出精品理論節目,將理論或權威報告融入短小精悍的小文章里,融入圖解、微課堂、小漫畫里,讓思想流向“云端”、讓觀點成為“熱搜”,使黨的主張和聲音與網絡輿論最大程度地共鳴,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旗幟在網絡空間高高飄揚。
“種小麥是第一產業,小麥熟了磨成面粉是第二產業,做成饅頭賣給別人是第三產業,如果這些產業都是一個人做,那就是產業融合。”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用群眾熟悉的“種小麥”來解釋“三產”。獨特的“大白話”式宣講讓群眾很容易感受到理論的魅力。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沒有止境,理論武裝也沒有止境。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宣傳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不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用真理之光照亮前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