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中華民族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過去十年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當前,在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關頭,進一步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要義,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法治實踐、推動法治工作的強大力量,貫徹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不斷錘煉黨性的基礎上,做到知行合一,為法治中國建設再立新功。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自我革命是黨帶領人民經過不懈努力找到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在國家治理領域不斷自我革命的生動實踐。
這是黨的國家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習近平法治思想從中國國情出發,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吸收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和世界法治文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法治理念,這一理念科學回答了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之間的關系,明確了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的黨法關系問題。通過法治的方式,黨的領導得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得到提升,黨的執政基礎得到夯實,黨的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獲得感得到明顯增強。這是黨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刻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即要建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國家治理的體系重構,目的在于實現國家制度體系和制度執行能力的現代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法治體系保障。這是黨的國家治理能力的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發揮法治的國家治理能力,必須明確法治各環節、各部分的相互關系。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提出了“十一個堅持”,系統科學厘清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之間的體系,為推進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提供了科學引領。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度變革。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主動變革,堅持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動良法善治,明確和規范立法、監察、行政、司法等權力運行的邊界和模式,完善和突出了監察權在權力治理中的作用,形成以憲法為中心的權力制約模式,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和法治在權力治理上的效能。
維護憲法權威和國家法治統一。憲法法律是權力的重要制度來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制度體系,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維護憲法權威。通過加強備案審查工作等方式,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落到實處。提高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水平。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機構職能,提高治理效率,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不斷加強對行政執法、行政許可等重點行政權力行使方面的監督。嚴格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充分和準確發揮司法責任制的效能,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持司法為民理念,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面依法治國是社會治理的一次系統重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徒法不足以自行,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體人民群眾的依法治國,人民群眾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果享有者。在法治的基礎上,推進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多元融合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中國式現代化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
培育法治信仰,形成法治思維。法治是人類文明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以法治的方式解決和化解糾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通過開展法治教育、加強法治宣傳等方式,讓法律的知識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讓法治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基本方式,推動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成為社會的普遍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加強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法治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促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不斷加強鄉村自治的法治化水平,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治理中的效能,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以法治化的方式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和能力,以法治的方式化解城市發展中的遺留問題,解決城市發展中新出現的問題,預防城市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除了在治理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上不斷增強之外,還需要不斷提高地方立法水平,為地方立法提供地方治理的制度支撐,同時要不斷提供城市管理者的法治能力,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兩個確立”是新時代最重大政治成果、最重要歷史經驗、最客觀實踐結論,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是黨和人民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通過主題教育學習,要真正全面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作為法學法律工作者,要在全面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加強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不僅要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知識體系,更要學習其中蘊含的方法論,并將其貫徹到法治理論研究和法治實踐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作者劉康磊系濟南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新時代社會治理與政策創新研究基地研究員)
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民營企業家要增強家國情懷,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營企業要在企業內部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構建全體員工利益共同體,讓企業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員工。民營[詳細]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展望未來,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我們就能把握制度優勢帶來的機遇,為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