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劉帥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入了新階段。過去5年和新時代以來的10年,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整體框架中。筆者認為,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趕考路上,農村不能掉隊。實現農業現代化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時刻,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邁進的路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并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嚴重的貧富分化導致社會分裂、民粹主義盛行。這給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帶來了深刻啟示。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現在,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共同奮斗,進而推動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的對象是全體人民,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少數地區的富裕。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推動共同富裕是有機統一、密切相關的。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鄉村振興為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物質保障。以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把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嵌入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機銜接鄉村振興。1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一件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脫貧攻堅成果來之不易,為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提供了前提條件,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脫貧攻堅勝利以后,尤其要注意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攻堅勝利把困難群眾“扶上馬”后,在過渡期內主要幫扶政策保持穩定并不斷完善,把群眾向致富路上“送一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延伸。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逐步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做大農村“蛋糕”。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長期以來,我國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戶均耕地規模過小。小農戶經營具有抗風險能力弱、機械化規模化程度低、農業技術應用推廣難等劣勢,從而導致依靠小農戶自身力量難以實現較快收入增長和發家致富。因此,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立足我國國情農情的必由選擇。通過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帶動全體村民共同致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鍵在“集體”,亮點在“新型”。“集體”在于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度。在此基礎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進一步完善三權分置,依法確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鼓勵農民自愿有償進行土地轉讓。“新型”在于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在“集體”基礎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聯合體或聯盟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上來。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重塑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筆者認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可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工農關系。要強化以工補農,形成工農互促的局面。二是城鄉關系。要著力推動城市支持農村,強化以城帶鄉,形成城鄉互補的局面。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在縣域內打破二元結構比在城區內更具可行性,可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的迫切要求。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擴大有效投資、穩住經濟大盤的重點任務,對于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具有長遠的重要性和現實的緊迫性。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要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區等水利設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以及現代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建設“四好農村路”,完善農村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是要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緊緊圍繞逐步使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一目標,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加強農村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穩步提高農村住房建設質量,推動農村水電路氣信和物流等生活設施基本配套完備。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我們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圍內討論人類的真實本性以及生存目的。對于這類討論而言,全球文明倡議無疑按下了一個及時的啟動鍵。[詳細]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牢記“三個務必”,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詳細]
對調查研究中發現的問題要研究透徹,找準根源和癥結,形成解決問題、促進工作的思路辦法和政策舉措。還要注意加強對調研課題完成情況、問題解決情況的督查督辦和跟蹤問效,使每一次調查研究的過程都成為推動問題解決、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詳細]
當前,在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關頭,進一步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要義,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法治實踐、推動法治[詳細]
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民營企業家要增強家國情懷,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營企業要在企業內部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構建全體員工利益共同體,讓企業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員工。民營[詳細]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展望未來,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我們就能把握制度優勢帶來的機遇,為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