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曲鵬飛
5月18日至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習近平主席同中亞五國元首密集互動、深入交流,就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取得豐碩成果。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后中國舉辦的首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也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以來收獲的重大外交成果。
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與繁榮,也為國際社會的進步及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帶一路”倡議一頭連接“古絲路精神”的歷史厚度,一頭連接推動全球治理的創新思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認可度,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路徑,為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四大嚴峻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的“和平之路”
千百年來,古老的絲綢之路見證了財富與繁榮的奇跡,也見證了烽煙和殺戮的無情。如何分享財富,平衡利益,實現合作共贏、和平共處,這是古老的絲綢之路試煉今人智慧的歷史之問。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盛行,地區沖突此起彼伏,部分國家內部沖突愈演愈烈,國際局勢動蕩復雜。“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建設一條“和平之路”,夯實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基礎。
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其核心內容為“各國應該尊重彼此主權、尊嚴、領土完整,尊重彼此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建設和平之路是對絲綢之路千年興衰歷程的總結。歷史經驗證明,絲綢之路的興替與沿線各國政治局勢穩定與否息息相關。沿線各國政通人和,彼此和睦相處,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會帶來財富的增長、文化的交融和社會的進步。反之,沿線國家發生政治動蕩或陷入戰爭,就會影響整條絲路的通暢。面對世界錯綜復雜的安全形勢和日益增多的安全威脅,中國積極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推動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一帶一路”搭建了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促進和平、推動互利合作,成為各參與國的共同理念與共同責任。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事業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一帶一路”是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致力于加強國際發展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營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帶一路”不僅要著眼于中國自身發展,還要以中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發展目標。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市場規模和資源稟賦各有優勢,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建設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就是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十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深入開展產業合作,共同辦好經貿、產業合作園區。“一帶一路”建設抓住發展新機遇,培育新動能、新業態,保持經濟增長活力,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和成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始終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目前,“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基本架構已經搭建完成,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一系列品牌項目落地生根,形成了良好的聲譽。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一帶一路”建設本著“平等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推動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融資體系和金融保障體系,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是相互包容的“開放之路”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對外開放模式的新拓展和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內外聯動提供了中國方案,是落實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的先手棋,開創了對外開放的新境界。
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不振,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帶一路”建設始終堅持鮮明的開放導向,堅決反對保護主義,主張各國不斷擴大開放、增進互信、互利共贏,推動各國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提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程度,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通過開放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為促進各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截至2023年1月,中國已經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契機。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截至目前,中國已和相關國家和地區簽署19個自貿協定及1項優惠貿易安排,涵蓋我國35%的貨物貿易額、三分之一的服務貿易和80%左右的雙向投資,已建及在建的自貿區大部分處于“一帶一路”沿線。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成功啟航,成為東亞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的里程碑,從廣度和深度大大拓展了中國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成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的重要戰略支撐,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區域影響力與國際形象。
“一帶一路”是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
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夠行穩致遠,得到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同和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不是對西方工業化、現代化模式的簡單復制,而是向創新要動力,力圖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將科技與各國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世界提供創新性治理方案,走出一條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以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并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打造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就是要打造創新共同體,共建聯合科研平臺和技術轉移平臺,實現各國聯動發展,共同應對挑戰,共享科技進步成果。
建設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要推動科技創新在沿線國家之間的共享、流動和重組,加強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沿線各國科技創新比較優勢,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助力沿線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區域協同創新格局。建設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要加強全球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縮小數字鴻溝,打造數字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源自中國對全球科技發展態勢的認識,著眼于世界經濟發展未來,倡導各國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加強各國在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的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形成聯通陸海空網四大基礎設施空間的宏大格局。建設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還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中國將繼續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
“一帶一路”是互鑒互信的“文明之路”
古絲綢之路是亞歐大陸各大文明的交匯之路,文明交流互鑒是古絲綢之路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歷史昭示人類,暴力與對抗并不能消弭文明分歧,共識的達成必須通過平等對話。為了推動各文明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點主張: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為文明間的深度交流搭建了平臺,走出一條互鑒互信的“文明之路”。
打造互鑒互信的“文明之路”是對“文明沖突論”的超越。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性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一帶一路”建設以文明交流、互鑒和共存超越文明隔閡、沖突和優越,推動文明間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學互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淀人文基礎。文明交流互鑒不會自動實現,“一帶一路”搭建了文明間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中國與沿線國家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智庫、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群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近年來,中國致力于打造以改善各國人民健康福祉為宗旨的“健康絲綢之路”,從傳染病防控、衛生援助,到人才培養、中醫藥推廣,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不斷深化衛生交流合作,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與沿線國家在人文領域的深度交流,促文明互鑒,致合異之美,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了民意基礎,為人類發展進步匯聚了文明力量。
[作者系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五大方面既有各自內涵,更是一個整體。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五個方面緊密聯系、相互支撐,[詳細]
要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出更多服務發展的新政策、便民利民的新舉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大助力。更加注重疏導化解、標本兼治,在執法辦案等工作中把準群眾情緒和社會心態,在工作中跟進關懷服務,努力使執法管理更有“溫度”。[詳細]
這既是深情厚愛和殷切囑托,更是實踐要求和激勵鞭策,為廣大青年矢志服務鄉村振興、唱響農民美好生活提供了指引和遵循。紙短情長、言深意重。廣大青年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堅定理想、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詳細]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挑戰迫切要求我們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這就需要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深刻洞悉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最大限[詳細]
“就像過年一樣!”廣交會時隔三年全面恢復線下展,展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創新高。看看這個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實現外貿促穩提質的目標是有支撐的。[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力量源于團結。”團結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證。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詳細]
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牢牢把握這一總要求,要深入領會其重要意義,全面把握其豐富內涵,切實將其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詳細]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推高質量發展。[詳細]
寓活力于秩序、寓秩序于活力,在改革發展進程中科學處理活力與秩序的關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一個充滿生機而又穩定有序的中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模樣,也是東方大國向世界呈現的宏偉氣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