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張 凡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一個社會秉持怎樣的成才觀,對人才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引廣大青年深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指出“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是領導干部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強調“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號召“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新時代人才成長指明了方向。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一個人要成長成才,不能只讀“有字之書”,還要多讀“無字之書”,在實踐中經受歷練,在經風雨、見世面中壯筋骨、長才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說不做,眼高手低。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實踐出真知;都要嚴謹務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苦干實干。”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們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讓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廣袤田野落地生根,還在“接地氣”“沾泥土”中不斷提升自我、快速成長。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樹立科學的成才觀,把實踐作為最好的老師,把社會作為最好的課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長為堪當大任、能做大事的優秀人才。
人才成長沒有捷徑可走,要在迎難而上、接“燙手山芋”中砥礪心性、成長成熟。“羅陽青年突擊隊”的隊員們,擎起航空報國的旗幟,在各種急難險重的任務中勇挑大梁、攻堅克難,在推動航空事業發展中成長成才;疫情突襲,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90后黨員們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在抗疫一線淬煉成長,和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青年一起,用青春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實踐證明,越是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勢嚴峻、情況復雜的時候,越能練膽魄、磨意志、長才干。廣大青年要勇于擔苦、擔難、擔重、擔險,多經歷“風吹浪打”,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干,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磨出真功夫、練出“大心臟”。
人才成長不能囿于小我,要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長、建功立業。每個人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選擇也有差異,但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扎根西部、播撒知識,為廣袤的土地帶去無盡的生命力,寫下了充滿激情和奮斗的人生歷程;80后青年魏巧和丈夫放棄北京安穩的生活、返鄉務農,成為數字化大田種植的行家里手,有效帶動周邊農民致富,在斑斕田野上闖出新的天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將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藍圖”,把個人奮斗融入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書寫大我人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為需要青年一代堅定信念、真誠奉獻、埋頭苦干。今天,施展才干的舞臺更加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更加光明。每個人都要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斗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努力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
最終目標是放大自貿試驗區溢出效應,提高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水平,全面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引領全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作用,讓更多改革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地區。[詳細]
調查研究是基本功,必須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黨員干部經常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涵養密切聯系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作風,開展各項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礎。[詳細]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需要持續深化、不斷提升的過程。扎實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以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實,不斷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詳細]
推進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需要繼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秉承系統思維、實踐思維、創新思維、發展思維,擴展育人空間,整合育人資源,匯聚育人合力,發揮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彰顯學校思政課的育人成效。[詳細]
循著綠水青山的腳印,如今的山東,散發著更加迷人生動的魅力。當前,我省正奮力“走在前、開新局”,在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新征程上,綠色之風將吹遍齊魯大地。[詳細]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以綠色低碳技術為抓手,充分釋放創新動能,助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一定能夠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詳細]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全面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堅持統籌部署、協同推進,強調精準施策、因地制宜,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激發鄉村發展的“乘數效應”和“化學反[詳細]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科研成果涌現的重要條件。開展基礎研究,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勵;既需要健全保護創新的法治環境,也需要營造崇尚創新的文化環境。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面向世界[詳細]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詳細]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深化改革,積極擴大內需,建設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