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提供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
釋放各國發展潛力,有助于形成“1+1>2”的效應,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首都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10年來,從建設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到建成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奇姆肯特煉廠現代化改造項目,中哈成功實施幾十個重要合作項目,有力促進互聯互通、拉動國際貿易、推動能源轉型,鋪就一條互利共贏、繁榮發展之路,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經貿合作質量效益雙雙提升,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不斷健全,民心民意根基持續夯實,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2013年至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均增長8.6%,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超過1.2萬億美元,我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為當地創造42.1萬個就業崗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提供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致力于縮小發展鴻溝,從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種沖突和矛盾的根源,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指出“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要求“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促進共同發展繁榮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推動更多國家和人民獲得發展機遇和實惠,讓“一帶一路”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一帶一路”不是“獨奏曲”,而是“交響樂”。看國內,共建“一帶一路”使得很多內陸地區一躍成為新的開放前沿,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看海外,中白工業園、泰中羅勇工業園、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等境外合作工業園區項目迅速發展,在承接中外企業合作、帶動東道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釋放各國發展潛力,有助于形成“1+1>2”的效應,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經過10年發展,共建“一帶一路”這條繁榮之路,扎下深厚根基,織就緊密紐帶,煥發出更加強大的內生動力。這體現為產業的互補,從讓贊比亞“一度停產的礦山重煥生機”,到填補白俄羅斯“本國不能生產民用汽車”的空白,沿線各國發揮資源、文化、區位等優勢,中國企業施展技術、管理、資金等所長,共同筑牢了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協同發展的基礎。這體現為資金的融通,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最初57個創始成員國,發展到今天的來自六大洲的106個成員,成為成員數量僅少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金融血脈暢通,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源頭活水。這體現為設施的互通,完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布局,深化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開放包容、互聯互通,才能互助互利、實現共贏。
中老鐵路跨越山河,成為國際物流的“黃金通道”;蒙內鐵路聯通東西,“連接國家,走向繁榮”的列車標語成為現實;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成為當地發展“先行官”……這些由中國企業參建的鐵路、公路,既是通勤之路、運輸之路與旅游之路,也是減貧之路、發展之路與希望之路。各國走穩走好“一帶一路”這條繁榮之路,將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為人民幸福提供堅實支撐,為經濟增長創造更多機遇,就能為人類共同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
最終目標是放大自貿試驗區溢出效應,提高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水平,全面提升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引領全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作用,讓更多改革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地區。[詳細]
調查研究是基本功,必須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黨員干部經常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涵養密切聯系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作風,開展各項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礎。[詳細]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需要持續深化、不斷提升的過程。扎實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以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實,不斷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詳細]
推進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需要繼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秉承系統思維、實踐思維、創新思維、發展思維,擴展育人空間,整合育人資源,匯聚育人合力,發揮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彰顯學校思政課的育人成效。[詳細]
循著綠水青山的腳印,如今的山東,散發著更加迷人生動的魅力。當前,我省正奮力“走在前、開新局”,在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新征程上,綠色之風將吹遍齊魯大地。[詳細]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以綠色低碳技術為抓手,充分釋放創新動能,助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一定能夠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詳細]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全面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堅持統籌部署、協同推進,強調精準施策、因地制宜,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激發鄉村發展的“乘數效應”和“化學反[詳細]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科研成果涌現的重要條件。開展基礎研究,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勵;既需要健全保護創新的法治環境,也需要營造崇尚創新的文化環境。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面向世界[詳細]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詳細]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深化改革,積極擴大內需,建設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