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崔 妍
“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要跟著時代前進,怎么會夠呢?我鼓足生命的風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順境不自傲,受挫更剛強,有使不完的勁。”從教70余年、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于漪,癡迷語文教學,耄耋之年仍堅持站上講臺。她躬耕教壇、與時俱進,用行動踐行“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彰顯了“師者為師亦為范”的境界。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重任。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深刻闡釋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廣大教師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求真務實、勇于創新、躬耕不輟,涵養淵博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水平,才能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學不可以已,教師應當成為勤于治學、不懈求索的表率。“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衛興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年來,這位“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與“最美奮斗者”稱號獲得者,始終奮斗在勤學求真的道路上。90歲之后,雖然病痛纏身,仍每天學習工作不少于8小時,經常參加學術活動;即使臥病在床,也堅持與學生探討學術問題。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衛興華將知識精華傳授給學生,也讓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成長壯大。實踐表明,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廣大教師以身作則,既傳授知識、也傳遞信仰,就能給學生以無窮力量。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如今,無數優秀教師秉持躬耕態度,激揚奮進的精氣神,以勤勉奉獻為“強國有我”寫下生動注腳。長期在野外進行科學觀測與試驗研究,重慶大學教授蔣興良用持之以恒的科學實踐,攻克能源電力裝備安全多項重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為我國電網安全作出突出貢獻。既“樹木”又“樹人”,貴州大學教授丁貴杰帶領團隊創建馬尾松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和種質基因庫,在多目標培育技術體系和優化栽培模式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教學和科研中培育創新人才。深厚淵博的學識,學無止境的精神、知行合一的品格、實干奮斗的情懷,都是教師能夠給予學生的寶貴財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代越是發展,越需要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今天,教學工具不單是粉筆黑板,還有了翻轉課堂、智慧教室;教學場所不止于三尺講臺,而向社會大課堂延伸;授課內容不局限于書本教材等學科類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學習需求越來越多樣,對教師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葆有創新意識,持續加強知識儲備、優化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才能更好適應時代變革,實現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新征程上,廣大人民教師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以精湛的學識、深厚的素養、創新的理念,做學生前行的引路人,必能在教書育人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過去的輝煌屬于人民,未來的征程依靠人民。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有責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斷推進理論創[詳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更是[詳細]
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圍繞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指[詳細]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詳細]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要圍繞“四個新”的要求,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實際行動干出一番業績。只要我們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主動、聚合眾力[詳細]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最近處不到200米。地緣近是優勢,人相親是活力,設施聯通夯基礎,機制相通強支撐,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搶抓機遇,更好實現粵澳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推動粵港澳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