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8qymc"></strike>
    <strike id="8qymc"><s id="8qymc"></s></strike>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trike id="8qymc"></strike>

    數字時代: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與挑戰

    2023-09-25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 張 萍

      張 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禹貢學派開始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探索之路,在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的歷史地理學發展起來。中國歷史地理學脫胎于傳統沿革地理之學,以現代地理學理論、方法為指導,研究歷史時期中國的地理問題,將傳統的沿革地理轉變為現代、科學的歷史地理,學科屬性為之一變,研究視角與問題更加豐富,地理學研究方法不斷為歷史地理研究所使用。20世紀中期,隨著航天遙感、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簡稱GIS)成為地理科學中非常重要的技術方法,在地圖處理、可視化分析、智能開發等領域產生了巨大變化。尤其進入21世紀,計算機融合網絡信息技術,以虛擬地球為平臺,進行全球范圍地理空間數據共享的技術成熟,衛星與遙感影像的傳輸,使地理學進入虛擬表達時代。而歷史地理學在古舊地圖處理、數字化發展、數據庫建設與問題研究的路徑上也面臨新技術的挑戰。歷史地理學的數字化發展所帶來的改變不僅是外在的、表達方式的變革,而且是根本性的、思維方式的轉型。

      數字地圖:引領歷史地理的數字化變革

      從學理上講,數字地圖的產生是歷史地理學走向數字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地圖發展的歷史來看,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原始地圖時期,以方位、地點標注的地圖表達,現今發現的泥版地圖、木版地圖、巖畫地圖為其代表;古代地圖時期,傳統的、以位置坐標為基礎的古代輿圖,或為絹帛,或為紙質地圖;現代地圖時期,吸收西方測繪技術,以大地坐標為基準的測繪地圖,大量表現為紙質地圖;數字地圖時期,以計算機、數據庫系統構建的地圖形式,以電腦、顯示屏呈現。可以說,在數字地圖產生以前,無論何種介質的地圖,都可歸為平面的、圖像式表達,雖然測繪技術越來越精深,繪制的精度越來越高,但其本質沒有變化,數字地圖則徹底改變了地圖的表達方式。

      數字地圖是以數字的形式記錄大地的點、線、面,具有坐標系統,同時還擁有屬性數據,在計算機內部以離散、有序的數據存在,呈現在電腦、顯示屏上則為任意的地圖形式,經過計算機的處理,可以形成地理數據的統計、運算乃至分析。數字地圖是一個系統,這是它與以往地圖最根本的區別。

      形成數字地圖的基礎是數據庫,因此,數據庫建設成為構建地圖、進行地理分析以及科學研究的第一步。人文地理學需要地圖的可視化表達,自然地理或環境變遷研究需要空間模擬,這些都需要地理空間數據庫的支撐。歷史地理學在處理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也同樣面臨學術路徑的轉變,其中將歷史文獻轉換為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字存儲形式,進而形成地理信息數據庫,也就成為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因此,數字地圖的產生是地理學乃至歷史地理學研究理念的一次革命,數字思維是其關鍵。

      地理信息系統:帶動歷史地理研究的精度革命

      歷史地理數字化,地理信息系統(GIS)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該系統可以融合和處理文本、矢量、柵格等多元數據,構建數據庫,進行地理空間模型分析,是歷史地理學走向數字化科研的主要工具。

      長期以來,歷史地理研究主要依據的是歷史文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當中最重要的河流地貌研究,依據歷史文獻記錄,我們只能復原古代河流流向的地點與方位,河流流路在兩點之間以直線連接。河床地貌、河道位置與高程信息無法獲取,進一步針對河流兩岸微地貌的研究根本無從展開。

      遙感影像作為一種圖像記錄,形態特征保留充分。遙感影像是一種柵格數據,通過衛星對地面的俯視,形成地表遺跡記錄,空間分辨率高,且不受地理環境與空間范圍的限定。同時,遙感圖像成像尺度變化范圍大,既可縱覽全貌,又能細看局部。經過計算機處理的遙感影像可以提供微地貌起伏的詳細信息,復原出來的古代河流能夠與地貌契合,流路與形態等得以呈現。近年來,學界將該方法運用于黃河下游古河道的重建,將明清以來黃河流路的變遷基本復原,為更深入的河流地貌學研究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地理數據。該方法在古代城市形態研究、交通道路系統復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GIS模型軟件是系統中的分析工具,也是GIS的核心,可以直接生成地理信息的空間關系、密度、坡度、形態關系。2000年復旦大學滿志敏教授利用清光緒三年(1877年)直隸山東旱澇災害史料,以及朝廷對這一地區村莊災賑記載,建立時空數據庫,并利用GIS分析軟件中克里金(Kriging)插值方法,補充史料缺載地方的旱情數值,建立起光緒三年北方大旱氣候過程的連續數據集。通過時空分析,推測出該年梅雨季節北移的天氣過程,實現了環境變遷研究由靜態描述向動態分析的轉化。這種方法對改變歷史文獻記載不系統,缺載、漏載、數據區域覆蓋不完全等情況幫助很大。

      批量數據處理是GIS的長項。利用GIS構建歷史地理數據庫,將時空數據加以整合,以任意時期、不同比例尺形態落實到地球表面,呈現人地關系,探索發展規律,是進行綜合性歷史地理研究的方便之途。中國近代海關數據系統、郵政輿圖的數字化所形成的地理空間數據庫非常典型,尤其是中國近代郵政系統,其空間布局與近代城市、市場的空間分布直接相關,利用近代郵政空間代替缺失的近代城市人口數據,定量分析近代城市體系的位序規模是一種捷徑。利用郵政網點與近代基層市場網絡重疊關系,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還原國內市場網絡,同時也為全國范圍內建構近代基層市場網絡提供了一種技術路徑。這些工作集成了龐大的歷史數據量,沒有計算機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的輔助無法完成。

      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歷史地理數字化的加速器

      數字地圖產生后,使紙質地圖與之進行時空對接十分重要。尤其中國傳統輿圖數量大,時間跨度長,實現數字化轉換可建立時空界面,將地理剖面的時間軸拉長。

      GIS技術利用該系統中的地圖空間配準功能,將古舊地圖疊加到三維地球之上,顯示其與今天地圖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并進行要素提取,形成數字地圖,進行更精確的環境復原。近20年來,利用近代實測大比例尺地圖數字化,研究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等近代城市的空間拓展機制,形成城市形態學研究;提取地圖中的河流水系、湖泊渠道等水域面積數據,研究區域的環境變遷,研究精度大幅提高。然而,面對數量龐大的中國傳統地圖,半自動化式的地圖配準與人工數據提取工作量巨大。

      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的出現改變了以上工作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取地圖數據方法不斷成熟。如近代測繪的彩色大比例尺地形圖中的顏色和空間結構信息豐富、辨識度高,采用機器學習與圖像形態學方法,進行數字圖像自動化提取省時省力得多,且精度更高。提取地圖中地表水體進行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地表水體變遷過程與趨勢的研究,在上海城市環境變遷中做了有效嘗試。該方法有望為精準復原近代以來地表覆蓋變遷,深入理解人地關系變化提供數據和方法,更加有效和方便近代地圖數據的提取。另外,武漢大學翁子揚利用深度學習(DeepingLearning)技術,將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流傳歐洲前后歐洲流行的較典型的中國地圖進行文本識別與標注,比較地圖中的地貌形態、海岸線輪廓、數據點分布、河網路網、城市數據,認為利瑪竇測繪《坤輿萬國全圖》及其引進,極大改變了歐洲對于中國地理知識的認知,地圖精度大為改觀。

      人工智能應用于歷史地理研究方興未艾,很多工具與研究方法都在摸索當中,相信在未來的數據挖掘、知識獲取與提出問題上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應用空間更加廣闊,歷史地理數字化發展的進程與效率也將大幅提高。

      數字賦能:歷史地理學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歷史地理學走向數字化發展道路是學科本身發展趨勢使然,而數字化為學科進步提供了更豐厚的土壤,也展現了更廣闊的前景,對于深化問題研究、加強學科綜合,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滿志敏提出,在區域環境變遷研究過程中,建立包括歷史自然與人文多元要素的地理信息數據集,利用“格網體系”(Grids)的方法,將點、線、面數據進行格網化處理,把過去不能進行比較的人文與自然要素,經過標準化處理,落實到同一水平上,在同等面積之內比較各要素分布的密度差別,從而評估不同地域的要素發展程度與水平,揭示地表覆蓋的空間形態。可以說,這也是解決歷史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研究相互割裂問題,突破學科界限、進行歷史地理學綜合研究的一個思路與方法。2017年“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開放平臺”網絡發布,集成了歷史上絲路沿線土地利用、河流水文、生態環境、交通商貿、城址城市等多元數據集,為進行綜合性的人地關系研究提供數據依據。

      當然,就目前歷史地理數字化發展來看,也面臨一系列挑戰,將中國傳統缺乏計量的文獻史料進行數字轉換,本身就是非常艱難的攻關。這中間需要制定數據標準、設計數據格式、進行數據編碼,從各種文本資料中提取能夠進行時空對接的數據,其中不同的要素都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歷史地理工作者既要對中國傳統文獻有基本認知,還要了解數據庫建設的要求,而文本、圖像的自動化提取工具與模型還非常不夠,人工智能的應用也才剛剛開始。

      目前,經過20余年的攻關,歷史地理研究機構與學者已開發了諸多類型豐富的歷史地理信息數據庫,如中國歷代人口數據庫、中國歷史農業地理數據庫、中國歷代疫災數據庫,清代政區數據庫、清代災荒數據庫等。一些區域或專題數據庫,如西南地區、汕頭歷史地理數據庫,古代長城、運河、黃河、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地理數據庫也在建設當中。然而,這些分門別類數據庫的整合非常有限,單一類型的數據庫并不能很好地發揮研究的功能與效率,整合數據庫,用好數字資源才能真正實現數字賦能,發揮大數據解決復雜問題的功效。未來,通過合理的數據整合途徑,將形成綜合的“中國歷史地理大數據平臺”,從長時段展現中華文明時空發展的歷史進程,以有效數據開展綜合研究,切實發揮歷史地理學“有用于世”的重要作用。

      (作者:張萍,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返回首頁>>

    責任編輯:牛樂耕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 從人民群眾的創造中汲取理論創新智慧

      過去的輝煌屬于人民,未來的征程依靠人民。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有責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斷推進理論創[詳細]

      09-21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更是[詳細]

      09-21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圍繞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指[詳細]

      09-21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詳細]

      09-20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要圍繞“四個新”的要求,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實際行動干出一番業績。只要我們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主動、聚合眾力[詳細]

      09-20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勇于創新,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學會歷史思維,掌握歷史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勇于創新,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學會歷史思維,掌握歷史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以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最近處不到200米。地緣近是優勢,人相親是活力,設施聯通夯基礎,機制相通強支撐,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搶抓機遇,更好實現粵澳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推動粵港澳大[詳細]

      09-19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99在线热播精品免费99热| 国产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99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另类ts人妖精品影院|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精品国产清白在天天线| 成人区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最新国产精品剧情在线SS| 91精品视频观看|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婷婷午夜在线观看| 四虎影院国产精品|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波多野结衣|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国色天香|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