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文水聲
【現象】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體系”;我國首個數字孿生流域建設重大項目——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系統建設項目開工建設;水利部公布47項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應用案例……今年以來,數字孿生流域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一新技術應用,讓治水用水護水有了“智慧大腦”,將在防洪預警、供水調度、污染防治等方面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點評】
什么是數字孿生流域?就是將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在水利領域,建構一個與物理流域相同的數字流域,與真實流域同步仿真運行。在這一數字場景中,可對物理流域進行數字映射、智能模擬、前瞻預演,從而更好地支撐水利科學化、智慧化決策。
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必須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作為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建設數字孿生流域,將數據監測的單位從單個水利工程拓展至大型水利工程群、從單個河段拓展至整個流域,將預測的時程單位從時、日拓展至周、月、季度等,有助于提升水資源管理效率和科學化水平,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讓有限的水資源效益最大化。
除了通過精細化治理推動節水,數字孿生流域更大的作用,是在精準掌握流域水循環及其伴生的水環境、水生態、水沙等情況的基礎上,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水利體系,推動水安全風險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比如,在江西婺源,智慧水文業務服務平臺將雨量、地表徑流量、蒸發量、水位等要素匯聚在同一模型內,運算效率和預報準確性大為提高;在甘肅疏勒河流域,通信網絡系統覆蓋全灌區,數字孿生渠系智能配水和閘群聯合調度系統實現全渠道水量自動控制、按需配水,閘口計量精度達毫米級。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對物理流域實時監控、發現問題、優化調度,最終達到風險提前發現、預警提前發布、方案提前制定、措施提前實施的目的。
當前,我國數字孿生流域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進一步推動數字孿生流域技術廣泛應用,要堅持問題導向,結合當前流域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實際,不斷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優化算法模型,補短板強弱項。同時,要堅持目標導向,針對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過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水利感知網和數字化場景,通過數字孿生流域多維度、多時空尺度的智慧化模擬,實現對流域的系統性、遠景性治理。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在信息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的當下,將數字孿生技術運用于水資源管理,是推動新時代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要進一步推進數字孿生流域建設,以流域為單元提升水情測報和智能調度能力,加快構建智慧水利體系,使之盡快發揮作用,盡早產生成效,為江河安瀾和經濟社會建設提供更有力支撐。
過去的輝煌屬于人民,未來的征程依靠人民。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有責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斷推進理論創[詳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更是[詳細]
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圍繞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指[詳細]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詳細]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要圍繞“四個新”的要求,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實際行動干出一番業績。只要我們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主動、聚合眾力[詳細]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最近處不到200米。地緣近是優勢,人相親是活力,設施聯通夯基礎,機制相通強支撐,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搶抓機遇,更好實現粵澳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推動粵港澳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