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持續的、進階的、實質性的貢獻
共建“一帶一路”將繼續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各國經濟聯動融通,為經濟全球化建橋修路,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帶來更多確定性
國際貨物聯運從日均2列增至日均14列,運輸貨品從10多種增至2000余種,貨物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開通初期壓縮一半以上……中老鐵路開通一年多來,運輸網已輻射至13個國家和地區,打開了共建共贏經濟發展的新通道。蓬勃發展的中老鐵路,折射共建“一帶一路”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也成為“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為縮小南北差距、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的有力見證。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內陸邊陲變成開放前沿,促進了共建國家經濟融合、發展聯動、成果共享;經濟合作跑出加速度,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共商共建共享,不斷豐富新形勢下多邊主義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持續的、進階的、實質性的貢獻。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對世界形勢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思考。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怎樣發掘和培育持久增長的動力?全球經濟治理滯后,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怎樣維護和發展帶動增長的開放型經濟?全球發展失衡,怎樣實現各國在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從而確保共同繁榮?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行穩致遠,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為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匯聚新思路,為實現聯動式發展、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能量。
“一帶一路”是一條繁榮之路。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著力解決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分配差距等問題,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發展描繪了新愿景,為國際發展合作提供了新機遇。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凝聚了共建國家渴望發展的最大共識、契合了共建國家經濟發展升級的最迫切意愿、提供了世界經濟走出陰霾的最有效方案、展現了中國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最大誠意。“一帶一路”建設把共建國家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世界各國的發展機會更加均等,讓發展成果由各國人民共享。
“一帶一路”是一條開放之路。一段時間以來,逆全球化思潮、保護主義的負面效應日漸顯現。共建“一帶一路”以開放為導向,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著力推動形成開放型世界經濟,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堅持開放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共建“一帶一路”將繼續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各國經濟聯動融通,為經濟全球化建橋修路,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帶來更多確定性。
“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屬于世界。不以意識形態、發展模式劃線,而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合作;沒有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是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是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是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事務由大家共同商量,項目由大家共同建設,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體系。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商共建共享等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中非合作論壇等國際組織及機制的重要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釋放了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道義感召力、合作吸引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中國將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貢獻更多智慧,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翻山越嶺、跨洋越海,絲綢之路是古人創造的互聯互通奇跡。如今,遠洋巨輪劈波斬浪,“鋼鐵駝隊”跨越大洲,續寫著新時代的絲路故事。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10周年為新起點,加快發展戰略對接,推[詳細]
一切偉大的實踐,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加強理論思維,總結好、運用好黨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思想理論成果,更好指引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詳細]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誠實勞動、勤勉工作,銳意創新、敢為人先,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充[詳細]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亞運會給全世界留下難忘的杭州記憶。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記憶,走人間正道,干正義事業,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詳細]
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長河,一路奔涌、浩蕩向前,歷經風雨綿延不絕,飽經滄桑歷久彌新,在人類文明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詳細]
展望未來,中共二十大制定的發展藍圖將在實踐中得到落實,并將深刻影響整個世界。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冰中兩國必將迎來更多互利共贏合作的機遇。[詳細]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節是團圓的象征、情感的寄托、文化的紐帶。讓我們共同感受中秋意蘊,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與能量,更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賡續傳統中走向未來。[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大重要部署,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詳細]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必須邁過的坎,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要朝著這個方向堅定往前走。”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詳細]
講好大運河故事,要更好利用中外文化交流的各種場合、各類平臺,抓住有利時機加強對大運河文化的宣介推廣。國際論壇、展會展覽、體育賽事等形式多樣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為我們講好大運河故事提供了重要平臺,是傳播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窗口。當前正在舉辦的杭州亞運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