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莊文楚
應雪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深刻提出了這一研究命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人文經濟發展的實踐樣本,總結梳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對于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天的觀察版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編者
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擘畫實施“八八戰略”,為浙江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和頂層設計,引領浙江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實踐發生深刻變革,開啟建設文化大省、發展文化經濟的實踐探索。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杭州以發展理念變革引領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探索文化與經濟交融共興的實現路徑,賦予經濟社會發展以文化內涵、價值引領和精神力量,賦予歷史文化名城以時代內涵、時代價值和發展活力,展開人文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
以文興業,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共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指出,文化的力量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從根本上說,文化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力量為文化力量提供發揮效能的物質平臺。然而,任何經濟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這為杭州探索實踐文化與科技融合共興提供了行動指南。20年來,杭州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浙江建設文化大省等重要機遇,積極推進以文興業、科技賦能,大力發展以“文化+創意”“文化+科技”“文化+人才”為主要特征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有效應對發展挑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杭州文化產業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不斷提升,規模和質量同步躍升,既支撐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又反哺文化發展。2022年,杭州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萬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九位;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躍升至第十四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5076億元,占浙江的56.5%;文化產業增加值242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9%。實踐表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文化和科技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文化、經濟、科技交互融合的程度越深,迸發的生產力、創新力、引領力就越大,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就越強。
以文為魂,探索文化與城市發展、生態保護融合共興。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上世紀90年代,杭州掀起過一陣“舊城改造”、產業園區建設熱潮,在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給城市歷史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壓力。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對杭州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關系格外關注,指出“要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政績,也是責任的理念”“既關注經濟硬實力,又關注文化軟實力;既修復自然生態,又修復人文生態;既打造投資者的天堂,又打造文化人的天堂”,強調“把保護與開發、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開拓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新路子”。這為杭州推動文化與城市發展、生態保護融合共興指明了方向。20年來,杭州積極轉變城市發展理念,變“拆老城、建新城”為“保老城、建新城”,梯度推進沿江、跨江、擁江發展,持續深化西湖、西溪、大運河、良渚遺址、“三江兩岸”等綜合保護工程,啟動“宋韻文化傳世工程”,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城市記憶”工程、“文化基因解碼工程”,加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天,杭州成為擁有3項世界文化遺產和5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與創新活力之城、生態文明之都交相輝映,連續多年成為全國人才流入最多的城市。實踐表明,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推動城市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的過程中,只有處理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城市發展才有“靈魂”、有成色、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以文化人,探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指出:“人的發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文化經濟’的本質在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說到底要突出一個‘人’字”。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這為杭州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20年來,杭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塑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紅船精神,廣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城市人文精神,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展現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取得新進展的美好圖景;涌現出“最美媽媽”吳菊萍、全國道德模范孔勝東、“時代楷模”陳立群等一批模范和典型,“禮讓斑馬線”等文明行為蔚然成風,充分彰顯了文化和道德的力量。實踐表明,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把滿足人民文化需要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統一起來,在不斷夯實物質基礎、實現物質富裕的同時,扎實推進精神共富、文化先行。
杭州在人文經濟發展方面有著生動而豐富的實踐,需要在經驗總結、理論研究、學理闡釋方面進一步深化拓展。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上,深入探尋人文優勢、文化力量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并相互作用、融合共興的實現路徑和內在機制,挖掘支撐高質量發展、高科技創新、高品位城市、高品質生活的人文因素、人文傳統、人文精神,進一步加強對實踐探索經驗和啟示的總結提煉,更好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8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干部這三種本領。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詳細]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既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又是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需求收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詳細]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將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詳細]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詳細]
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既是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詳細]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詳細]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中國舉辦的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給許多國家民眾帶來新機遇,成為互利共贏、造福人民的生動寫照。在斐濟,菌草技術被譽為“島國農業的新希望”;在萊索托,農民稱菌草為“致富草”;在盧旺達,3500多戶家庭參與菌草生產,每戶每年收入增加了1至3倍[詳細]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銳意進取、守正創新、團結奮斗、扎實工作,一定能不斷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新篇章、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