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莊文楚
湯繼強
四川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樞紐、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擁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納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終保持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從人文經濟學的視角總結梳理成都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充分認識歷史文化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益,古大都會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先民在成都創造了燦爛的古蜀文明、形成了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文明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上,成都經濟也很發達,在西漢時期就集聚了大量人口,在唐代工商業繁華、有“揚一益二”之說,在北宋時期誕生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充分認識歷史文化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堅持在保護中建設、在傳承中發展。新時代以來,成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考察調研時提出的“突出公園城市特點”的重要講話精神,注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加快建設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今天的成都從“古大都會”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取得重要成果。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探索中,堅持歷史文化賡續傳承與城市創新發展的內在統一,將歷史文化包容性、多樣性與現代化要素有機結合,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兼容并蓄,為推動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注入深厚力量。
充分發揮文化在激發城市活力、潛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2018年,成都提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努力高水平建設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著力提升成都文化全球影響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在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著力以文興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實現躍升,2022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226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9%,2023年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二十四位;著力以文潤城,推動東安湖體育公園、天府藝術公園、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城市音樂廳等一批功能地標落成,成為城市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以文惠民,建成博物館180多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10多家、居全國第一,各類書店3600多家、居全國第一,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著力以文互鑒,成功舉辦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二十二屆全體大會、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都國際美食節、金熊貓獎等重要活動,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搭建全球文明互鑒、文化交流的平臺;著力以文聚才,提出“把城市C位留給年輕人”“成都成就夢想”等口號,目前已經聚集各類人才超過620萬。成都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注重發揮文化在激發城市活力、潛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不斷提升城市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的同時促進文化進步,更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促進科技與人文交相輝映、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近年來,成都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形成了新的文旅融合發展場景,比如“夜游錦江”項目綜合運用視聽、光影等技術,實現“數字文化+硬核科技+未來街區”的巧妙融合,讓人們能夠沉浸式體驗古蜀文明;形成了新的網紅打卡空間,比如成都高新區的芙蓉島公園按照可進入、可感知、可參與的理念,打造生態、藝術、科技于一體的“漂浮公園”;形成了“數字文化+”新業態,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打造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云直播等云端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演藝、文化遺產旅游、博物館書店旅游、研學旅游、主題公園等新型業態。人文與科技深度融合,催生出新場景、新空間、新產品、新業態等,有力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有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在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打造宜業宜居城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也要看到,成都的文化創意、賽事、音樂等產業規模和集聚度有待進一步擴大,龍頭企業數量和質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國際化和市場化程度仍需提升。面向未來,繼續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一是深化人文經濟學理論研究。鼓勵本地高校與國內其他知名高校聯合開展人文經濟學交叉學科建設和人文經濟學理論研究,推動相關部門與智庫機構聯合開展人文經濟發展實踐調研和課題研究,為人文經濟學創新發展提供學理支持。二是傳承歷史文脈、創新時代表達。加大對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創新推進川劇、蜀錦、蜀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和現代表達,讓優秀歷史文化煥發時代魅力;廣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勇攀城市文明“新高峰”。三是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中鍛長板、補短板。強化產業融合和區域協同,通過引進和培育專業機構、鏈主企業等做大產業規模,通過引進舉辦國際組織認證的大型活動、打造“國字號”活動聚集地等提升賽事活動能級,持續擦亮城市品牌。四是進一步為城市發展注入文化力量。充分挖掘成都歷史文化底蘊,持續推動文化、經濟、科技深度融合,大力推動并鼓勵社會多元主體投入人文城市建設。比如,可加大歷史文化場館向公眾開放的力度,加大“博物館日”“讀書日”等人文活動的宣傳力度,鼓勵舉辦音樂會、文化沙龍、讀書分享等多樣化的文化體驗活動,增加數字文化產品供給,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等等,更好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8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干部這三種本領。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詳細]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既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又是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需求收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詳細]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將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詳細]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詳細]
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既是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詳細]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詳細]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中國舉辦的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給許多國家民眾帶來新機遇,成為互利共贏、造福人民的生動寫照。在斐濟,菌草技術被譽為“島國農業的新希望”;在萊索托,農民稱菌草為“致富草”;在盧旺達,3500多戶家庭參與菌草生產,每戶每年收入增加了1至3倍[詳細]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銳意進取、守正創新、團結奮斗、扎實工作,一定能不斷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新篇章、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