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莊文楚
李 揚 戰炤磊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在江蘇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蘇州堅持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推動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在人文經濟發展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蘇州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將“深化‘人文經濟學’研究與闡釋”確立為“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貢獻更多蘇州經驗”的一項重要舉措。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梳理和總結蘇州在人文經濟發展實踐中的有益經驗,對于推動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以人為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人文經濟強調以人為本,在經濟活動中既要見“數”見“物”更要見“人”,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引導經濟活動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無論是古城保護還是新城建設,蘇州都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無論是培育壯大經營主體還是引進利用外資,都注重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擦亮“人到蘇州必有為”品牌,將城市發展與勞動者自身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廣泛吸引各類高素質人才。到2022年末,蘇州各類人才總量達到363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37萬人,高技能人才91.2萬人。實踐證明,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就能夠促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堅持與時俱進,從中華民族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蘇州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人文支撐。比如,從園林造景藝術“以有限造無限”的功夫中汲取智慧,推動高精尖技術創新;從蘇工、蘇作中傳承“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念,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又如,蘇州發達的手工業傳統中蘊含著工匠精神,“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不僅體現在非遺傳承人身上,也體現在科技研發人員身上。與時俱進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挖掘張家港、昆山、蘇州工業園在發展中形成的經驗啟示并賦予其時代價值,凝練形成以“崇文睿智、開放包容、爭先創優、和諧致遠”“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等為主要內容的精神財富,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全面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實踐證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能夠更好發揮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蘊和精神力量,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支撐。
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豐富人文經濟的產業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蘇州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在城市規劃中明確提出全面保護古城風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護航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通過修繕更新姑蘇古城、開發大運河文旅項目等方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扎實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運用數字技術推動歷史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截至2022年末,蘇州擁有5A級景區6家、4A級景區36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8處,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9922.8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863.35億元。前瞻布局數字文化產業,協同推動數字文化產品供給優化和消費升級。截至2022年末,擁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286家,實現營業收入3380億元,其中數字及互聯網相關的新業態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51.35億元,增速高達30.4%,占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收的比重達到31.2%。實踐證明,以文化為資源要素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強勢,能夠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
面向未來,蘇州推動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一些領域需要加強,如傳統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有待進一步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和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需要改革創新等。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繼續推動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促進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多個維度協同發力。一是加強要素供給。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和現代化運營模式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大對文化創意人才的吸引力度,為他們營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環境;設立相關發展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向人文經濟領域匯聚;加強專項技術研發,增強先進技術的適用性,為人文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二是強化載體支撐。推動文化與產品制造、產業發展等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動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培育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依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培育打造多領域、多層次、多功能的優質文化活動品牌,創新運營模式,提升人文經濟的效率效益;加快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強文化大數據平臺建設,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三是加強協同配合。深化人文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宣傳闡釋,在全社會凝聚推動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廣泛共識;加強規劃,明確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總體思路、關鍵任務和保障機制等;圍繞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和重點任務,加強文化和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合力。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8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干部這三種本領。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詳細]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既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又是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需求收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詳細]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將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詳細]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詳細]
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既是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詳細]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詳細]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中國舉辦的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給許多國家民眾帶來新機遇,成為互利共贏、造福人民的生動寫照。在斐濟,菌草技術被譽為“島國農業的新希望”;在萊索托,農民稱菌草為“致富草”;在盧旺達,3500多戶家庭參與菌草生產,每戶每年收入增加了1至3倍[詳細]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銳意進取、守正創新、團結奮斗、扎實工作,一定能不斷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新篇章、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