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積能蓄力,才能爬坡過坎;乘勢揚帆,方能破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這“四大優勢”,深刻揭示出我國發展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和大國戰略博弈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堅實支撐。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當前諸多矛盾疊加、風險挑戰顯著增多,我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同時要看到,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中國經濟是一艘巨輪,經得起風浪、受得住考驗。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跡”新篇章。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今年以來,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成功發射,續寫“飛天傳奇”;2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托起國際科創中心,再創“深圳速度”;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驚艷亮相,被亞奧理事會盛贊“取得了空前成功”;全國秋糧收獲已超八成,“中國飯碗”牢牢端在手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展現出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為我們應對不確定性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我們就能把握機遇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仗。
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國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4億人,具有較強的快速恢復能力、創新引領能力和抗擊風險能力。我國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連續14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特別是今年以來,在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政策舉措作用下,國內需求繼續擴大,積極因素累積增多,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然明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超過8億,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將為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創造有利條件。
完備的產業體系,是我國突出的供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我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今年8月我國躍居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產業體系完備,產業組織能力和供應鏈韌性強,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就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物質支撐。
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新的優勢正在顯現。同時,我國一大批有膽識、勇創新的企業家茁壯成長,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準的中國企業家隊伍,正在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華大地正在成為各類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大船將乘風破浪持續前行”。當前,我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因勢利導、乘勢而上,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中國經濟航船一定能破浪前行、揚帆遠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彰顯了“兩[詳細]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讀者一道,回顧過去10年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汲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與力量。[詳細]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我們要懷平常心,以道不變、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著一件辦、一茬接著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詳細]
在深入對話交流中,兩個分論壇活動圓滿落幕,大家暢所欲言、意猶未盡。展望共建“一帶一路”下一個金色十年,與會人士認為,記錄歷史、報道事實、溝通民心,共同講好絲路故事,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注入正能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媒體責無旁貸。[詳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8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干部這三種本領。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