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王學凱
十年砥礪前行,十年春華秋實。十年來,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成為各方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
科技創新是人類共同應對風險挑戰、促進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為世界發展注入科技創新動能,為和平發展夯實基礎。2016年10月,中國發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從深化科技溝通和人文交流,到推動平臺建設與技術轉移,再到支撐重大工程建設、共建特色園區,以及加強共性技術合作研究,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農業、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資源、環境、海洋先進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醫藥健康、防災減災等多個重點領域開展更緊密合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成員單位達58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將為破解諸多發展問題提供更多助力。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助力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抬升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實現世界的互聯互通和聯動發展,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推動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它將活躍的東亞經濟圈、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聯系起來,進一步拉緊同非洲、拉美大陸的經濟合作網絡,推動形成一個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陸海一體的全球發展新格局。
從廣度看,共建“一帶一路”開辟了更廣泛的區域經濟合作空間。圍繞基礎設施,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基本架構,加快推進共建國家多層次、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基本形成“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圍繞產業合作,深化鋼鐵、資源能源、農業等傳統行業合作,探索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核能與核技術、5G等新興產業合作。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增強共建國家之間產業鏈的融合性、互動性、協調性,推動產業鏈升級,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整體位置。從深度看,其開辟了更深層次的貿易投資合作空間。僅規則、標準“軟聯通”方面,就已簽署了100多份標準化合作文件,助力民用航空、氣候變化、農業食品等多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打造經濟合作新平臺,拓展全球治理新實踐。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追求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為世界提供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歐洲智庫機構布魯蓋爾研究所此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整體上持正面評價,特別是中亞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感情非常深厚。“一帶一路”合作所提出的理念,已經成為廣泛的國際共識,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推動提升全球多邊治理平臺的有效性。以金融治理為例,從最初作為亞洲開發銀行的補充,到如今成員數量增加至109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堅持國際性、規范性、高標準運營機制,成為僅次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成為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橋梁紐帶。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不斷詮釋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了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能。各方相向而行,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我們必將迎來更加和平與繁榮的美好未來。
(作者:王學凱,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大船將乘風破浪持續前行”。當前,我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因勢利導、乘勢而上,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彰顯了“兩[詳細]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讀者一道,回顧過去10年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汲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與力量。[詳細]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我們要懷平常心,以道不變、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著一件辦、一茬接著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詳細]
在深入對話交流中,兩個分論壇活動圓滿落幕,大家暢所欲言、意猶未盡。展望共建“一帶一路”下一個金色十年,與會人士認為,記錄歷史、報道事實、溝通民心,共同講好絲路故事,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注入正能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媒體責無旁貸。[詳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