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在應對挑戰中壯大,更顯中國發展的韌性;在戰風斗雨中前行,尤需乘勢而上的決心。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招待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加大宏觀調控,著力擴大國內有效需求,著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切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為我們做好當前經濟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以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億萬人民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但也要清醒看到,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國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交織疊加,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的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越是爬坡過坎、攻堅克難,越要篤定信心、堅定決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增強“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激發“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干勁,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我們有基礎。觀察中國經濟,既要看短期波動之“形”,更要觀長期發展之“勢”。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指標出現了短期波動,但宏觀政策靠前協同發力,經濟恢復向好總體回升的態勢更趨明顯,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事實證明,經濟總是在波動中運行,我們既要看到短期波動,采取有力措施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更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大勢沒有改變,搶抓戰略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我們有底氣。觀察中國經濟,既要讀當期損益的“表”,更要察內生動力的“里”。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等自然災害影響,我國全年糧食生產有望再獲豐收;盡管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我國經濟增長企穩回升,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面對能源危機等全球性挑戰,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和清潔發電體系……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我國創新動能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經濟抗壓能力、抵御風險能力更強。從增量規模、貿易規模,到降碳貢獻、科技貢獻,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全球創新繁榮的“發動機”、各國合作共贏的“助推器”。面向未來,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良好勢頭,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我們有條件。制度優勢是中國經濟攻堅克難的底氣所在。今年以來,從發布10個重點行業穩增長方案,到加快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31條政策以及28條舉措,再到延續、優化、完善一批減稅降費相關政策……宏觀經濟政策有力有效,推動我國經濟運行持續恢復,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當前我國政策“工具箱”里工具多,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我們定能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上,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腳下的路不會是一馬平川。”漫漫征途,惟有奮斗。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上來,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信心決心,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我們就一定能以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不斷詮釋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了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詳細]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發展的重要機遇。我們敞開大門,誰來同我們合作都歡迎”“展望未來,隨著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中國必將對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大船將乘風破浪持續前行”。當前,我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因勢利導、乘勢而上,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彰顯了“兩[詳細]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讀者一道,回顧過去10年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汲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與力量。[詳細]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我們要懷平常心,以道不變、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著一件辦、一茬接著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詳細]
在深入對話交流中,兩個分論壇活動圓滿落幕,大家暢所欲言、意猶未盡。展望共建“一帶一路”下一個金色十年,與會人士認為,記錄歷史、報道事實、溝通民心,共同講好絲路故事,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注入正能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媒體責無旁貸。[詳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