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傳承和發揚絲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共建“一帶一路”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保持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大力弘揚絲路精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前不久,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推出77臺中外演出項目。開幕儀式后,交響詩篇《絲路頌》在樂聲中展開一幅動人的絲路畫卷。音樂會精選中國作曲家在不同時期創作的絲路主題作品,呈現了中國音樂人對絲路精神的誠摯感觸和多樣表達。
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猶如川流不息的“大動脈”,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集地,促進了亞歐大陸各國互聯互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千載流澤生生不息,絲路精神薪火相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新時期的絲路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講究和睦、追求和諧的民族品格,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天下情懷、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發揚絲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共建“一帶一路”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10年來,中國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弘揚絲路精神,喚起人們對過往時代的美好記憶,共同為全球互聯互通貢獻力量,為國際經濟合作搭建平臺,為世界經濟增長增添動力。正是因為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重現活力,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吞吐量居地中海港口前列,內陸國哈薩克斯坦擁有“出海口”的夢想變為現實,烏茲別克斯坦“千頂之城”希瓦不再年久失修、重現往日風姿,吉爾吉斯斯坦白內障患者重獲光明……國際人士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吸引越來越多國家參與其中,共建“一帶一路”秉持的絲路精神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外合作伙伴發起成立了20余個專業領域多邊對話合作機制,涵蓋鐵路、港口、能源、環保等領域;截至2023年6月底,絲路基金累計簽約投資項目75個,承諾投資金額約220.4億美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有106個成員,批準227個投資項目,共投資436億美元;2013年以來,中國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非洲、拉美等區域建設了9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累計幫助50多個非洲國家建成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鮮明映照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實踐有力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共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而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保持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大力弘揚絲路精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歷史潮流的延續,也是面向未來的必然抉擇。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和文藝演出上,古樸典雅的中國民族器樂《禮尚樂合》、跨越國界的中外音樂舞蹈表演《美美與共》,令人印象深刻。前進道路上,堅定不移弘揚絲路精神,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和挑戰,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就一定能共同書寫國家互利共贏、人民相知相親、文明互學互鑒的絲路時代新篇。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不斷詮釋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了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詳細]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發展的重要機遇。我們敞開大門,誰來同我們合作都歡迎”“展望未來,隨著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中國必將對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大船將乘風破浪持續前行”。當前,我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因勢利導、乘勢而上,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彰顯了“兩[詳細]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讀者一道,回顧過去10年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汲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與力量。[詳細]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我們要懷平常心,以道不變、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著一件辦、一茬接著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詳細]
在深入對話交流中,兩個分論壇活動圓滿落幕,大家暢所欲言、意猶未盡。展望共建“一帶一路”下一個金色十年,與會人士認為,記錄歷史、報道事實、溝通民心,共同講好絲路故事,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注入正能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媒體責無旁貸。[詳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