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崔 妍
針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的問題,還是要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共生共榮
堅持創新驅動,繼續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廣東江門新會柑園,大紅柑正值采摘上市季。繁育種苗、化果為皮,今年新會陳皮全產業鏈產值預計突破230億元,同比增長逾21%。
小陳皮變身百億級大產業,產業信貸資金是催化劑。協會平臺牽線,郵儲銀行進園,量身打造陳皮快捷貸、陳皮農擔貸等專項貸款服務,為全產業鏈注入金融活水,讓農戶愿擴種、商戶敢存皮、渠道變多元,產業進入快速發展的紅利期。
補短板、優結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效率和水平,正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縮影。以支持新會陳皮產業發展的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為例,截至2023年9月末,涉農貸款余額突破1100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61%;普惠性涉農貸款余額約370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78%。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為推動鄉村振興點燃助推器。
跳出鄉村看全國。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才能進一步提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創造條件、提供支持,統籌好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有助于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領域風險。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高度概括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堅持”,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為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更優質、更便捷的金融服務。針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的問題,還是要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共生共榮。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推動金融服務結構和質量來一個轉變。新時代以來,從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到持續改善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三農”等領域金融服務,再到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金融服務質效不斷提升。確保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瞄準期限錯配、資本結構錯位、資源投向錯位等問題攻堅克難、深化改革,我們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務。
創新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的奮斗目標。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錯位、循環不暢,是經濟金融領域重大風險的根源之一。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以產品和服務創新助力打通產業鏈堵點卡點、暢通經濟循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便會激活一池春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為改革下達了任務,指明了方向。堅持創新驅動,繼續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金融供給體系將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有效的支持。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整體穩健,金融風險可控,金融機構整體健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這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當下與長遠,繼續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推動金融機構體系在規模、結構、區域布局上更加合理,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將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必將釋放更強勁的動能。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著力提升產業體系韌性,夯實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牢牢掌握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詳細]
瞄準市場需求,葆有前瞻眼光,協調好企業、產業鏈、產業群的關系,實現政策協同發力,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產業生態,制造業轉型升級必將活力無限、潛力無窮。[詳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始終秉承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疫情防控全過程,注重科研攻關和防控實踐相協同,助力分區分級、科學精準防控。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放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局中統籌推進,放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統籌[詳細]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面對前進道路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堅定理想信念,激揚“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風雨無阻向前行,就一定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詳細]
新時代催人奮進,新征程重任在肩。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抓實干、唯實爭先,保持奮進姿態、激發創新活力,努力培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產業,積極探索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的現代化新路子,奮力譜寫奉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詳細]
金融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這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具體的實踐。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工作目標和前進動力,積極運用金融手段和力量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件接著一件辦,鍥而不舍向前走,我國金融業必將在高質量發展中使廣大[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完成好這一首要任務,需要我們妥善處理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之間的關系、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系、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循環之間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詳細]
聯通國際國內雙循環,提升開放合作平臺功能。強化虹橋商務區進口集散功能,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貿易平臺和國別商品交易中心。借力進博會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與全球接軌的國際供應鏈服務保障體系。對標國際營商規則著力推進全面開放,加快構建一個要素市場化配置、國內[詳細]
不久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深刻總結新時代黨領導金融工作取得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高度概括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堅持”。這“八個堅持”,是我們黨對金融本質和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讀者一道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