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蔡之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和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這一重要要求不僅直面并堅定回應了社會各界關于“未來經濟增長動力源于何處”的擔憂,也為我們做好明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的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任何國家都會在某一歷史階段碰到特定的發展機遇或發展挑戰,能否抓住發展機遇、應對發展挑戰,將直接取決于該國家的發展制度能否適應環境變化及其所提出的新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從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境地,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經濟規模第二的大國,根本原因就是在應對每一次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時,我國都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培育新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經濟恢復仍處在關鍵階段。從國內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無可避免,迫切需要依靠改革增動力、添活力;從國際看,近年來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涌現和行動升級,個別國家一意孤行,屢屢采取極端措施遏制和打壓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危害我國產業安全和發展安全,對發展思路轉變提出新要求,需要通過擴大開放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國際大循環的可靠性有待提升等問題需要重視和解決。因應這些新的變化需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競爭力,努力形成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推動力。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全面深化改革要謀劃推進新一輪重大改革舉措,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推進市場制度統一、設施聯通、監管一致,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制度型開放打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既是拓展我國自身發展空間的需要,也是主動作為彰顯我國大國擔當、為全球經濟治理作出貢獻的需要。一方面,優化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拓寬對外開放的范圍領域,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另一方面,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加快制度型開放,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和系統謀劃,深化和拓展資金、資源、人才、科技等領域國際合作,完善商品、服務、要素市場化國際化配置,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但發展起來的中國,也更加具有戰勝風險挑戰的底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路上的種種考驗,將不斷標注改革發展的新高度。只要我國始終堅持依靠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法寶,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就能為圓滿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持續注入強大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陜北粗獷豪邁、關中深沉敦厚、陜南鐘靈毓秀,三秦大地孕育出風格迥異的民間藝術。如何讓融進人[詳細]
在強化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上作表率,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嚴格按照權限、規則、程序開展工作,嚴防“燈下黑”“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始終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廉,鍛造敢于監督、善于監督、規范監督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詳細]
“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一個核心區、一個樞紐地帶”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面向未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新疆一定能在“東聯西出”“西引東來”中躍上更高臺階、實現更大發展。[詳細]
數字貿易打破了傳統貿易的時空限制,對全球貿易的模式、結構、規則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引領全球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詳細]
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辦學規模與辦學效益、學科專業結構與層次類型、辦學質量與服務水平等關系,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詳細]
貨幣政策是宏觀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施策、持續發力,為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提供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本期大家談聚焦穩健的貨幣政策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凝聚共識和力量。[詳細]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主體,對城市的脈搏跳動最熟悉。讓市民參與治理“城市病”,有助于推動城市體檢工作走深走實,形成一份切合實際、指標具體、反映民心的“體檢報告”。對照這份報告,相關部門能更精確地找差距、補短板、堵漏洞,“治已病、防未病”[詳細]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分析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堅定發展信心,匯聚發展力量。[詳細]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用好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這份“打分表”,必能促使更多人樹立綠色政績觀,更加自覺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齊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詳細]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多樣化綠色轉型路徑,在減排降碳過程中加強相互配合、形成優勢互補,就能以“多元”激發主動性和創造力,以“一體”凝聚整體力量,更加積極穩妥地實現“雙碳”目標,更好地建設美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