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鄒 翔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上世紀70年代,這里還是一片荒野之地,因距離主城區較遠,一度被稱作武漢地圖外兩厘米的地方。然而數十年間,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第一個光通信國際標準、第一款商用存儲芯片、第一個400G硅光模塊,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芯片、全球首個超高通量“火眼”實驗室相繼在此誕生。如今,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和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它也有了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中國光谷”。
從一域的“荒地”到發展的“高地”,光谷崛起的密碼是什么?答案就是“創新”。創新是光谷最亮眼的底色。內生創新、革故鼎新,光谷從未停止過爭先的腳步。更為關鍵的是,這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創業者遭遇“失敗”后渡過難關的政策舉措,打造了一種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形成了一種崇實求新、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有創業者感慨:“在光谷,創業失敗并不可恥,而是為下次成功鋪路。”將創新刻進基因、使創業成為風尚,催生了從“一束光”到“創新城”的蝶變,也帶給我們啟示:創新之花總是盛開在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土壤之上。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快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為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只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著眼于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才能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但“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的清醒也道出了創新的不易。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意味著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總是與風險相生相伴,有時甚至荊棘叢生、困難重重。創新之路上,失敗比成功更常見,真正的成功往往藏在無數次失敗之后。正如錢學森所說,“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座”。尤其是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需要開拓者們勇闖前所未知的“無人區”、攀登人跡罕至的“高寒帶”,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至關重要。勇于給創新松綁,善于為創新開道,敢于為創新者撐腰鼓勁,才能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創新從來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需要培厚鼓勵創新的文化,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這就要求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向制約創新的難題“下狠手、動真刀”,把不利于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同時推動創新思維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使之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價值導向、一種時代風尚,最大限度釋放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不日新者必日退”。生活總是將成功的機會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新時代新征程上,做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工作方法,行動要快些、再快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發展自己,也積極擁抱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姿態積極擔當作為。不斷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提供更多新動力。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攜手中國必將開創更美好的未來。[詳細]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展望未來,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協同推進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我們就一定能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詳細]
乘勢而上,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就一定能夯實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讓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加豐沛。[詳細]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我們進行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緊緊依靠全體人民和衷共濟、共襄大業,方能成就新的精彩、譜寫壯美華章。讓我們迎著新年的曙光,保持“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干勁,以團結凝聚力量,以奮[詳細]
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僅將為經濟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還能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詳細]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新征程上,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奮斗目標,揚起14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堅定信心、奮勇前行,就一定能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中[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需要從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中汲取充足的養分和力量。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始終站穩人民立場,自覺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使人民的創造熱情得到激發、創造意愿得到尊重、創造實踐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我們要樹[詳細]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詳細]
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牢牢掌握主動權,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異答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