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周丹丹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印發,擘畫了美麗中國的新畫卷,為新時期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做出了頂層設計。中國是農耕文明古國和農業資源大國,留下了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展示了中華民族燦爛悠久、豐富多彩的優秀農耕文化。
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功能作為其核心功能之一,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方面,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技術體系,共同構成了獨特的農業生態景觀,樹立了重要的生態典范;另一方面,千百年來,中華兒女與自然和諧共生,將萬物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與生態智慧深深銘刻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對今天人們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擁有19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居世界之首。農業農村部分七批認定了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全國31個省(區、市)。充分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功能,依托農業文化遺產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將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重要力量。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們認識生態文化的“基因庫”。農業文化遺產在孕育生物多樣性、優化當地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黔東南地區森林覆蓋率在75%以上,其生物多樣性資源非常豐富,黔東南地區也是全國著名的中藥資源的產地,同時具備發展有機生產、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先天優勢;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2021年9月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其“農民種子銀行”保存了171種傳統農作物種質資源,涵蓋26科57屬77種,很好地保護了農業生物多樣性。
農業文化遺產的形成往往基于當地生產與生態的協調,是生態農業技術的富集地。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環境友好的生態特征,在減少污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功能價值十分突出。農業文化遺產往往具有活態性、動態性、系統性,其生產方式蘊含著深厚的綠色理念,能最大限度減少農業生產對農田環境的影響。如在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中,當地農民采用常規水稻與傳統水稻間作的種植方式,稻瘟病發病率、病情指數均顯著下降,防治效果達到83%至98%,每畝水稻凈增量達50%,同時減少了60%的農藥使用量。由此可見,大力推廣農業文化遺產的綠色理念,深入挖掘環境友好的生態知識技術體系,因地制宜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智慧,將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更多綠色活力。
農業文化遺產還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多種功能,能夠有效保護區域生態系統,維護區域生態景觀。如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便是退化土地治理的典范。自公元前602年至今的2600多年中,由于黃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經夏津,為當地人們留下了一片30萬畝的沙荒地。先民們沒有屈服于自然的力量,而是運用高超的智慧與農技,通過植樹造林抑制風沙、改良土壤,并發展了大片葉可養蠶、果可食用,既可防風、又能固沙的桑樹,讓荒地變綠洲,彰顯了農業文化遺產強大的生態修復能力。如今,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核心保護區總面積已有6000多畝,百年以上古樹2萬余株,700年以上古樹550株,不僅造就了遠近聞名的“中國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還在2018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形成了兼具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文明價值的綜合農業景觀。
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美麗中國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動人篇章。新征程上,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充分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復合生態功能和多重生態價值,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必將不斷煥發農耕文化的生機活力,為全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周丹丹,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
把全的要求、嚴的基調、治的理念落實到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構建之中,堅持內容上全涵蓋、對象上全覆蓋、責任上全鏈條、制度上全貫通,不斷提升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詳細]
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奮發進取的智慧和力量,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不斷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本領,一步一個腳印把前無古人的[詳細]
只有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緊密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才能確保金融工作與國家整體發展目標相一致。踏上新的奮斗征程,我們要主動作為、善作善成,全力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詳細]
把歷史的卷軸向未來鋪展,我們要奮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創造新的更大奇跡,也在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詳細]
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護綠水青山,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做好問題整改“后半篇文章”,必能更好書寫人民滿意的環保答卷。[詳細]
善于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探索破解問題的辦法,把黨的偉大自我革命進行到底[詳細]
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著眼未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繼續推進“兩個結合”,堅持文化自信,我們定能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詳細]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悟規律、明方向、學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領、興黨本領、強國本領學到手,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我們就一定能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詳細]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敢作善為,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以跳出歷史周期率為戰略目標,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不僅是歷史的昭示、時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喚,更體現出對嚴峻復雜考驗的清醒認識、對初心使命的執著堅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