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李義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和需要關系的理論。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需要深入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含義。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活動中的兩個基本方面。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中,“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瘪R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系統地論述了生產與消費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他指出:“生產生產著消費:(1)是由于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2)是由于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3)是由于生產通過它起初當做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彼瑫r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和需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認識,深刻揭示出供給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配合、協調推進的。這也闡明了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道理所在。
供給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一次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產力提升,創造著難以想象的供給能力。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睆暮暧^層面看,生產決定消費、供給創造需求,同時消費對生產、需求對供給也會產生反作用。只有二者保持相對均衡,才能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基礎上,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供給側和需求側處于相對均衡狀態,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從微觀層面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并不斷發展,必須進行創新、成為創新活動的先行者,以生產更加物美價廉的新產品更好滿足市場需求,從而打破舊技術條件下市場供需相對均衡的態勢并獲得高額回報。與此同時,市場上的其他主體也會紛紛效仿創新活動的先行者,通過淘汰掉落后產能、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方式,分享創新活動產生的超額利潤。在市場競爭作用下,超額利潤逐步轉化為平均利潤。如此不斷反復,社會經濟技術水平就會不斷上升到新的層面,新的市場需求就會不斷被創造出來并得到滿足,經濟發展質量也會不斷提高。而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供給側都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總要由需求側相配合才能發揮出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碑斍?,我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優質高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以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創造引領新需求。新質生產力是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的先進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著眼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充分發揮企業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化水平;大力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發揮企業家作用的社會氛圍,引導企業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于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二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把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創新發展的整體優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三要擴大有效需求,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為前沿技術產業化提供豐富早期應用場景。此外,要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ㄗ髡邽橹袊嗣翊髮W經濟學院教授)
金融業是人才和智力密集的行業,推動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需要大批金融人才。一切從實際出發,多管齊下、協同發力,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就一定能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提供堅實可靠的人才保障。[詳細]
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以新質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詳細]
一個個民生領域的“更”,標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關注焦點?;貞裰?,匯聚民意民智,共商發展大計,是這場春天的盛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生動彰顯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優勢。[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在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勇擔使命、開拓進取,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詳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傳遞出中國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接受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表示,中國經濟有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在國際形勢動蕩加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一個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力[詳細]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委員說,近年來,“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等開展實施,推動了高校與企業強化創新合作。建議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通堵點卡點,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詳細]
推動科技創新、推進國家水網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就社會各界關切進行了回應。[詳細]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6位全國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應熱點問題,講述履職故事,凝聚奮進力量。[詳細]
凝聚眾智,匯聚眾力。將創新基因融進發展血脈,點燃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引擎,我們就一定能奏出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詳細]
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今天的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綠色發展動能澎湃,正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闊步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