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王 帥
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當“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遇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九華村以打造零碳鄉村為目標,推廣應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帶動節能減排,著力增加綠化面積,增加碳排放吸收量。循序漸進打造零碳鄉村,不僅提升了鄉村“顏值”,也帶來“增值”——屋頂安裝的光伏板“綠電”流淌,讓村民樂享收益,茶葉種植紅紅火火,滑翔傘戶外飛行營地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護好生態,也鼓了口袋,九華村的探索實踐,給人以啟示。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優美宜人的環境,是中國人記憶里的鄉村田園圖景,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美好追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再到“掙碳匯”,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路。湖北省枝江市七星臺鎮孫家港村,通過治污水、清污泥,打造生態園,“龍須溝”變身風景,村民們的“旅游飯”越吃越香。云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從圍湖養魚到退塘退耕,隨著洱海變清,游客增多,村民收入持續增長。一個個鄉村的“美麗蝶變”,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完全可以兼顧、實現共贏。
對于鄉村而言,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發展方式走不遠,但如果不會科學利用生態優勢,“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這樣的方式也不行。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當了幾十年林業工人的周義哲和工友們轉了崗,從“砍樹人”變為“看樹人”。通過發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經濟,圍繞“林”字做活“綠文章”,周義哲們過上“不砍樹照樣能致富”的日子。在這個意義上,讓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更多人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甜頭”,激發起保護環境、愛綠護綠的內生動力,才能更好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綠色興農”。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村民楊昌芹,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依托當地豐富的竹資源,她在民族村創辦培訓基地,帶領周邊村民發展竹編產業。從勞動用的簸箕,到做飯用的甑子,再到睡覺用的竹床,傳統竹編技藝與現代時尚元素巧妙結合,讓竹編產業發展得有聲有色,直接帶動民族村500余人增收。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生態“高顏值”將更好轉化為經濟“高產值”,“含綠量”將進一步變為“含金量”。
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優質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點,廣袤鄉村必將不斷鋪展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嶄新畫卷。
拿出務實舉措,加大培育力度,讓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專利更“密”,才能促進重點產業領域知識產權競爭優勢加速形成。[詳細]
推進協同發展,必須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銳意創新,以新業態激活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詳細]
“廣”側重于調結構、優布局,“深”突出的是提質量、增效益。深化合作的目的是攜手發展、實現共贏。[詳細]
加快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制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推動數據資產化,實現數據的再創造和價值提升。[詳細]
面對發展新機遇,立起來,就能掌握主動;破得好,才能拓展空間。先立后破,順應趨勢,統籌兼顧,科學施策,就一定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綻放新光彩。[詳細]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開放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詳細]
青年人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學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深一些,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必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堅實的奮斗足跡。[詳細]
金融業是人才和智力密集的行業,推動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需要大批金融人才。一切從實際出發,多管齊下、協同發力,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就一定能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提供堅實可靠的人才保障。[詳細]
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以新質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