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馬國鑫
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是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扎實、實力雄厚,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通過科技創新重塑產業鏈、產業發展牽引科技創新,能在雙向互動中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10年來,京津冀三地持續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階段。持續推進“雙鏈”深度融合,大有可為。
以“雙鏈融合”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需充分依托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空間和布局。經過多年協同發展,北京與天津、河北三地已初步形成由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組成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發揮好京津冀節點城市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必須立足首都都市圈,推動北京創新資源輻射外溢,促進津冀兩地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引導創新鏈、產業鏈科學合理布局,更好做大協同發展的蛋糕。
發揮科技創新企業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位于創新鏈、產業鏈的樞紐和網絡節點位置。應進一步推動京津冀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更好整合創新資源,同時加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力度。營造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創新發展生態,有利于促進“雙鏈融合”,更好釋放創新潛能。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健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才能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在京津冀區域內規模化落地。比如,加強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建設,打造高質量科技服務業集聚區;推動技術市場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設立更多專項基金,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資金活水。多措并舉,有效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提升協同創新能力,能夠為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新征程上,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著力推動京津冀三地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激發經營主體創新創造活力,就一定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作者單位: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點,廣袤鄉村必將不斷鋪展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嶄新畫卷[詳細]
金融高質量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面向未來,錨定目標、開拓進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我們一定能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詳細]
拿出務實舉措,加大培育力度,讓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專利更“密”,才能促進重點產業領域知識產權競爭優勢加速形成。[詳細]
推進協同發展,必須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銳意創新,以新業態激活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詳細]
“廣”側重于調結構、優布局,“深”突出的是提質量、增效益。深化合作的目的是攜手發展、實現共贏。[詳細]
加快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制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推動數據資產化,實現數據的再創造和價值提升。[詳細]
面對發展新機遇,立起來,就能掌握主動;破得好,才能拓展空間。先立后破,順應趨勢,統籌兼顧,科學施策,就一定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綻放新光彩。[詳細]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開放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詳細]
青年人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學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深一些,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必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堅實的奮斗足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