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張 凡
科技創新能引領產業創新釋放澎湃動能,不斷推動我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讓更多創新鏈的“好技術”變成產業鏈的“新應用”,才能增強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提質的同頻共振
全國兩會后首次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踏上三湘大地,目光再次聚焦“新質生產力”:來到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強調“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是企業不斷成長壯大、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聽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要求“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其中,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今天,3D、4D打印技術的出現,將制造業搬上了普通人的桌面;高速磁浮技術的發展,讓“貼地飛行”的夢想不再遙遠;1分鐘,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可完成經典超級計算機1億年才能完成的任務……這些前沿創新,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前沿技術與市場需求并非天然高效對接,使最新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才能形成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在上海,已建成的智能工廠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30%,帶動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在陜西西安,隆基綠能西安電池工廠,智能制造保證平均每0.8秒就有一片太陽能電池片下線;在福建寧德,寧德時代推行極限制造,將不良品率降至“近零”……中國制造生產場景不斷刷新,有力證明科技創新能引領產業創新釋放澎湃動能,不斷推動我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產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現在科研成果轉化率比過去高得多,但仍存在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才能打通堵點卡點,提高效率。比如,廣東深圳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實行“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推動前沿技術與市場需求高效對接;安徽合肥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在起步初期就將成果轉化落地,催生出一個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讓更多創新鏈的“好技術”變成產業鏈的“新應用”,才能增強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提質的同頻共振。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搶抓機遇,時不我待。山東青島,深海極地開發產業集群布局建設;河南鄭州,類腦智能機器人研發設計與產業化不斷提速……如今,越來越多地方行動起來,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鏗鏘步伐。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要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把各方面的干勁帶起來,新質生產力必將加快發展。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世界級產業集群快速崛起,創新高地發展活力勃發奔涌,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大支撐。新征程上,下好“先手棋”,牽住“牛鼻子”,勇闖“無人區”,拆除“籬笆墻”,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們一定能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耕地等資源是有限的,超大規模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又不斷增長,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讓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廣袤的田野落地生根,讓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民,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詳細]
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改革“雙輪驅動”,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我們就能在調結構、促改革中有效降低物流行業的運輸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點,廣袤鄉村必將不斷鋪展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嶄新畫卷[詳細]
金融高質量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面向未來,錨定目標、開拓進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我們一定能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詳細]
拿出務實舉措,加大培育力度,讓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專利更“密”,才能促進重點產業領域知識產權競爭優勢加速形成。[詳細]
推進協同發展,必須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銳意創新,以新業態激活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詳細]
“廣”側重于調結構、優布局,“深”突出的是提質量、增效益。深化合作的目的是攜手發展、實現共贏。[詳細]
加快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制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推動數據資產化,實現數據的再創造和價值提升。[詳細]
面對發展新機遇,立起來,就能掌握主動;破得好,才能拓展空間。先立后破,順應趨勢,統籌兼顧,科學施策,就一定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綻放新光彩。[詳細]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開放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