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羅賢宇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綠色是美麗中國的厚重底色,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今年是新中國植樹節設立45周年,也是第40個首都義務植樹日。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國土綠化工作,來到中央工作后,他身體力行、率先垂范,連續17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圍繞國土綠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是系統觀念視域下國土綠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國土綠化實現存量增量并重、數量質量統一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把科學綠化、高質量發展貫穿到國土綠化的全過程和各環節,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
當前,正值我國春季植樹造林大面積展開,各地搶抓春季植樹造林黃金時節,通過創新組織方式,組織開展植樹節、植樹周、植樹月等宣傳活動,豐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建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推動義務植樹實現常態化、便捷化和基地化,因地制宜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國土綠化面積16.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21.63%增至目前的24.02%,森林蓄積量由十年前的151.37億立方米增至目前的194.93億立方米,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多年保持“雙增長”。同時,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13.14億畝,居世界首位,村莊綠化覆蓋率超過32%,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從綠樹掩映的浙江省安吉縣余村,到綠洲連片的庫布齊沙漠,再到有著“祖國綠色寶庫”美譽的大興安嶺,亮眼成績單彰顯“擴綠、興綠、護綠并舉”的生動實踐。
擴綠是國土綠化的根本基礎。擴綠,就是要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解決的是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實現“量的合理增長”。我國曾經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鹽漬化等國土生態安全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如今,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百萬畝一望無際的綠色林海取代了昔日號稱“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為京津冀區域筑起一道堅固的生態屏障。祖國北疆,“三北”防護林工程正不斷延伸和擴展,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要堅持科學擴綠,聚焦“量”的穩定,千方百計挖潛擴綠,根據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大,水文地理條件不同等特點,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混交林,實現適地適樹、適時適法。要大力推廣鄉土樹種草種,著力提高良種使用率,健全種苗生產和造林綠化銜接機制,積極開展全域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有效推動國土綠化由規模化向精細化轉變。
興綠是國土綠化的增值路徑。興綠,就是要注重質量效益,解決的是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的問題,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當前,全國各地深入探索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利用現有的綠化條件,培育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生態富民路徑。2023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9.28萬億元,同比增長2.3%,全國生態旅游游客量達25.31億人次,實現以經濟林為主的森林食物產量2.26億噸,加快落實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發布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全球行動計劃等。要在興綠上下功夫,充分發揮森林“四庫”作用,構筑國家森林“水庫”,推動林水和諧共生,激活森林“錢庫”功能,讓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本”,挖掘森林“糧庫”潛力,構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給體系,提升森林“碳庫”質量,鞏固和提升森林碳匯能力。注重處理好森林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推廣森林高效經營模式,不斷提升森林經營能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護綠是國土綠化的重要保障。護綠,就是要加強林草資源保護,解決的是森林資源保護不足的問題,實現“管的全面系統”。林草資源保護工作量大、范圍較廣、人力資源有限。同時,隨著氣溫的逐步回升,當前已進入春季森林防火關鍵期。2023年,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林草資金投入,安排林業草原轉移支付資金1028億元,增發國債資金400億元支持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統建設。聚焦“管”的要求,堅持造林與護林并重,提高林草資源保護管理水平,在城鄉建設和城市更新中,切實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持續開展珍貴樹種發展行動,促進原有綠化樹種與城市基礎設施和諧共存。多措并舉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林長制引領作用,將森林保護情況納入林長制督查考核內容,以“林長制”促“林長治”,鼓勵群眾主動擔當“民間林長”,有效發揮基層自治作用,實現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化、全覆蓋。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強綠化施工管理和新造林管護,加大退化林改造修復力度,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推進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建設,構建綜合監測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國土綠化成效。
億萬人民植樹造林,種下的是青青樹苗,是未來的期望,也是對世界的莊嚴承諾。擴綠、興綠、護綠并舉,生動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錨定建設美麗中國目標,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必將繪就。
(作者:羅賢宇,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有這個底氣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激蕩人心。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號角已經吹響,奮斗正當其時![詳細]
新型消費不僅為消費注入新活力,也孕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搶抓機遇,培育壯大各類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同時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打造更加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定能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詳細]
用一根根網線消弭數字鴻溝,用一塊塊屏幕連接異地課堂。數字教育正以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勢,為每一名學習者提供成就自己、全面發展的新路徑。[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改革沒有窮期,優化營商環境也要永遠在路上。錨定目標、攻堅克難、持之以恒,以深化改革破除影響營商環境的“[詳細]
前不久在湖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前往村黨群服務中心了解當地為基層減負、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等情況,強調“要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精兵簡政,持之以恒抓好這項工作”。本期大家談,我們一起關注各地減負實效,為進一步[詳細]
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這是中國一貫秉持的理念。中國推進開放合作、共贏發展,致力于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當前,中國在克服各種困難挑戰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更加自主有力的發展態勢,持續為國際合作帶來更多機遇[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要矢志不渝堅持人民立場、回應時代關切、恪守科學原則,使新時代中國史學彰顯出深厚的人民性、強烈的時代性、鮮明的科學性。[詳細]
優化營商環境,可謂“永不竣工”的系統工程、民心工程。拿出務實舉措,凝聚最大合力,千方百計、全力以赴優化營商環境,形成人人、時時、處處皆重營商環境的好氛圍,就一定能進一步提振信心、激發活力,讓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加充沛。[詳細]
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實際、順應時代潮流,既符合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又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特殊規律,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正因如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推動中國快速發展起來,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