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李鐵林
推動健康服務進社區、進家庭,要強化政府和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在加快發展兜底性、普惠性養老服務的同時,積極探索多樣化、個性化服務
入口處安裝著無障礙防滑墊、緊急呼叫系統,衛生間配備坐浴盆、扶手;復健室里,磁振熱治療儀、空氣波壓力按摩器等醫療設備擺放在病床旁……在湖北武漢硚口區,當地探索擴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執業范圍,建設醫養融合康復服務中心,分級分類開展“醫療+養老”相關服務。通過資源、服務和技術上的融合,就近或“一站式”滿足多方面的健康和生活需求,是老年人的期盼,也是社會所需。
目前,我國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確保他們得到照護、就近就醫,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課題。近年來,各地加大投入力度,推進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養老驛站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落地升級,但多數地方的服務以“養”為主,醫療、康復等功能有待提升。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必須擴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積極推進醫養結合,把更優質的健康服務及時便捷地送到老年人身邊。
推動健康服務進社區、進家庭,要強化政府和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在加快發展兜底性、普惠性養老服務的同時,積極探索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從各地實踐看,可依托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等,擴大健康服務的覆蓋面。同時,應加快老年健康服務基本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此外,可通過提供場地、資金支持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供更多特色化養老服務。推動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加快補齊老年健康服務短板,才能讓社區居家養老更有“醫”靠。
幫助老年人做好健康管理,讓老年人就近看上病、看好病,要把各方面資源整合起來,做好服務銜接。除了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輻射能力,還要著力打通醫療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可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在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服務站點,推動養老機構改造和增加護理型床位和設施,或與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簽約合作。比如,云南昆明官渡區利用街道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優勢,在養老機構開設醫療服務站點,并主動篩查符合上門開展醫療服務條件的老年人,目前已累計服務9000余人次。把更多專業化的服務送進家門、送到社區,要以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服務機制,打通堵點卡點,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當前,我國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日趨多樣,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養老健康服務人才隊伍。但我國養老健康服務人才隊伍不僅總量不足,還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流失率較高等問題。要結合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不斷拓寬人才來源渠道,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推動養老健康服務人才隊伍規模進一步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更快響應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
健康服務是否優質便捷,關乎每個人的福祉。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需求,將讓每一個家庭受益,讓社會更加溫暖、和諧。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機統一起來,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不斷增強實現中華[詳細]
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第一議題”制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好首要任務的根本保障。[詳細]
“中國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有這個底氣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激蕩人心。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號角已經吹響,奮斗正當其時![詳細]
新型消費不僅為消費注入新活力,也孕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搶抓機遇,培育壯大各類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同時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打造更加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定能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詳細]
用一根根網線消弭數字鴻溝,用一塊塊屏幕連接異地課堂。數字教育正以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勢,為每一名學習者提供成就自己、全面發展的新路徑。[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改革沒有窮期,優化營商環境也要永遠在路上。錨定目標、攻堅克難、持之以恒,以深化改革破除影響營商環境的“[詳細]
前不久在湖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前往村黨群服務中心了解當地為基層減負、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等情況,強調“要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精兵簡政,持之以恒抓好這項工作”。本期大家談,我們一起關注各地減負實效,為進一步[詳細]
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這是中國一貫秉持的理念。中國推進開放合作、共贏發展,致力于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當前,中國在克服各種困難挑戰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更加自主有力的發展態勢,持續為國際合作帶來更多機遇[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要矢志不渝堅持人民立場、回應時代關切、恪守科學原則,使新時代中國史學彰顯出深厚的人民性、強烈的時代性、鮮明的科學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