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王嘉玨 樂為
今年年初,量子科技產業研究院在安徽合肥揭牌亮相,搭建了科技成果向實用性、工程性轉化的重要平臺,為推動量子科技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復旦大學相輝研究院構建創新管理平臺,推行柔化管理方式,堅持“5至10年不考核”“10年以上長周期服務”,為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勇攀高峰強化政策保障;遼寧沈陽以機器人產業為抓手,發揮企業、研究院所協同共建優勢,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讓科研之花璀璨綻放、產業之果掛滿枝頭。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各地都在出實招。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能夠運用到一線的實用性技術,才能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釋放出驅動創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與方式變得日趨多元。如何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是一道重要命題。從現實來看,需要社會各主體協同發力,聚焦創新供給、制度規范、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難點卡點,進一步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由“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有效增量”。
企業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主體,是貫通科技與市場的重要橋梁紐帶。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火熱的生產線和實踐場景,科研工作才不再“高冷”,科技成果才能落到實處,相應的管理制度、鼓勵機制也會不斷涌現。在湖北武漢“中國光谷”,電子信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等產業不斷集聚,當地以“揭榜掛帥”“創新積分”等政策激勵和引導企業勇于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當前,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應大力支持和培養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較強的創新型企業,加快推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發展,為實現原創性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注入強勁動能。即使在傳統領域,以企業的需求倒逼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堅持產學研深度融合,重點在于高效統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實現創新鏈各關鍵環節有效協同。山東科技大學組建數十支研究生工程師小隊,把教學點搬進生產線,依托“雙導師”育人體系,開設多門校企聯合課程,探索企業出題、學生解題的育人模式,有的放矢開展科研攻關,讓成果在市場中落地生根。鼓勵校企加強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通,實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研發有效對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產學研融合的成效是有成績可查、有標準可依的,其最終的評判標準就是研發出的成果企業接受不接受、愿意不愿意采用,最終是否可以給企業帶來真正的效益和實惠。
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主體,這三者能否有效融合發展,直接關系到科技成果的轉化效果。實踐中,有諸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可供借鑒。航天科技集團在月球探測、北斗導航等一些重大工程中鍛煉培養人才,通過“騰位子、壓擔子、扶上馬、送一程”等方式讓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并在崗位體系、發展路徑等方面引導人才成長。制度有了,舞臺大了,科技人員就能夠大展身手,而對人才與成果的評價也會更明晰、更直接、更準確。近年來,破“四唯”、為科研人員“減負”等舉措密集落地,廣大科研人員被賦予更多人財物支配權和學術自主權,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創新創造活力。未來,還需繼續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協同育人平臺;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以及科技評價體系,進一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的良性循環,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作者:王嘉玨、樂為,分別系中國計量大學“一帶一路”區域與標準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國計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一體發展,實現科研與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釋放更多創新紅利[詳細]
發展普惠信貸,為的是不斷擴大金融惠民、利民覆蓋面、實惠度。持續強化政策引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普惠金融供給能力和水平,必能讓更多優質金融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詳細]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恢復、起步平穩、穩中有進,實現良好開局。本期大家談,我們聚焦經濟新動能新亮點,看形勢、察趨勢,感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力量。[詳細]
越是穩中向好,越要穩扎穩打,沉住氣、鉚足勁,一步一個腳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找準工作著眼點、政策發力點,在真抓實干中凝心聚力,在攻堅克難中奮勇前行,中國經濟定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詳細]
我們要樹立戰略自信、堅定必勝信心,充分看到自身優勢和有利條件,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健全國家安全體系作出的戰略部署,依托國家安全體系的制度威力和優越性,不斷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沖擊,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詳細]
中部要崛起,鄉村必振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更多特色產業,必能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機統一起來,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不斷增強實現中華[詳細]
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第一議題”制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好首要任務的根本保障。[詳細]
“中國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有這個底氣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激蕩人心。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號角已經吹響,奮斗正當其時![詳細]
新型消費不僅為消費注入新活力,也孕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搶抓機遇,培育壯大各類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同時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打造更加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定能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