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陳 凌
堅持系統觀念,全面、聯系、動態地把握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善于找準二者有機結合的突破口
浙江余姚,領克新能源汽車超級工廠的生產節奏是按照“秒”或“分”來計算的:4秒鐘,沖壓機沖出兩套車身板材;63秒,4臺柔性機器人帶動高精度攝像頭測量全車80個點位;60分鐘,45輛汽車從焊裝車間下線。
生產馬不停蹄,是因為市場需求旺盛。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達178.3萬輛,同比增長33.3%。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正是推動供需實現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縮影,也是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成果。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才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增長動力。江蘇太倉,巨浪凱龍機床(太倉)有限公司搭建“未來工廠”,智能制造讓機床生產效率提高了2到3倍;湖北黃石陶港鎮官塘村,高標準農田建設使農家開啟雙季種植模式,土地效益大幅提升;冰雪經濟火熱“出圈”,非遺文化賦能直播經濟,服務業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形成。一斑可窺全豹,一季度生產形勢整體較好,特別是工業增加值增速加快、服務業延續恢復態勢,為開局向好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必將更強勁。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宏觀調控。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便利措施,深圳一季度離境退稅涉及商品銷售金額同比增長超30倍;推出“專精特新貸”等特色金融產品,落實減稅降費1.33億元,在安徽池州,皖江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助力企業轉型升級,一季度財政收入也實現“開門紅”。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工具,擴大有效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紅利才能充分釋放。
供需關系是不斷變化的。電影《你好,李煥英》中有這樣一個情景:人們拿著票、排著長隊搶購電視機。從彼時的黑白電視機,到今天的智能家電,從“海淘”電飯煲、馬桶蓋,到如今國貨潮牌贏得更多認可,一個個案例告訴我們,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新的供給也可以創造新的需求。要看到,持續增強經濟運行動力,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系統觀念,全面、聯系、動態地把握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善于找準二者有機結合的突破口。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動供需協同發力,中國經濟“穩”的基礎將不斷夯實,“進”的動能將持續激發。
心中裝著百姓,我們之所以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正在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甜頭,也在于“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甜頭。[詳細]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無論任何領域的人才,都正迎來奮斗逐夢的最好時代。[詳細]
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一體發展,實現科研與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釋放更多創新紅利[詳細]
發展普惠信貸,為的是不斷擴大金融惠民、利民覆蓋面、實惠度。持續強化政策引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普惠金融供給能力和水平,必能讓更多優質金融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詳細]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恢復、起步平穩、穩中有進,實現良好開局。本期大家談,我們聚焦經濟新動能新亮點,看形勢、察趨勢,感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力量。[詳細]
越是穩中向好,越要穩扎穩打,沉住氣、鉚足勁,一步一個腳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找準工作著眼點、政策發力點,在真抓實干中凝心聚力,在攻堅克難中奮勇前行,中國經濟定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詳細]
我們要樹立戰略自信、堅定必勝信心,充分看到自身優勢和有利條件,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健全國家安全體系作出的戰略部署,依托國家安全體系的制度威力和優越性,不斷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沖擊,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詳細]
中部要崛起,鄉村必振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更多特色產業,必能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機統一起來,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不斷增強實現中華[詳細]
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第一議題”制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好首要任務的根本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