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孫 超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打通堵點、填補空白,加強制度創新與模式創新,夯實相關政策和法律基礎,才能邁向對外開放新境界
來到湖南長沙梅溪湖畔,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淡水河谷—中南大學低碳和氫冶金聯合實驗室正在加緊建設。不久后,這里將用于開展低碳和氫冶金相關研究,助力傳統鋼鐵行業加速脫碳、綠色轉型。湖南湘江新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我們在重視外商直接投資生產性項目的同時,也特別關注全球范圍內的各類研發機構的引進和落地。”
時下,湖南正在全力推進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實施研發企業(中心)集聚工程等。目前,已有201家“世界500強”在長沙投資,研發機構數量快速增長。外資研發中心在湖南落地生根,有助于匯聚全球智力資源,構建開放創新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我們的開放是‘跟跑’,現在我們的開放是要‘領跑’,這是更高水平的開放。”高水平對外開放,包括貿易、投資的開放,也包括科技、人才的開放。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擴大技術交流、人才往來,才能更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以更開放的胸懷,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才能提升創新的效率,更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優勢。這就要求我們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
讓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更好結合,是擴大開放的有力抓手。比如,德國巴斯夫和湖南杉杉集團共同成立合資企業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擁有一支國際化研發團隊的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研究院扎根長沙,產出成果已應用于多家電動汽車制造商。廣納海內外賢才,打造具有研發、設計、制造等完整生態鏈的產業集群,將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讓優質產品惠及世界。
推動科技對外開放合作,優化人才服務是題中應有之義。前些年,外國人到長沙工作,需要分赴3家單位、通過6個審批環節、耗時約30個工作日,才能辦好國際旅行健康檢查證明書、工作許可證、居留許可證。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外國人來華工作一站式服務中心落地后,實現海關、科技、公安相關業務窗口“三窗合一”,為外國人才來湘就業提供便利。著眼未來,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強化服務支撐,全方位引才、留人,才能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部地區不沿海、不沿邊,更需以開放思維、創新精神擴大開放。打通堵點、填補空白,加強制度創新與模式創新,夯實相關政策和法律基礎,才能邁向對外開放新境界。比如,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城市,懷化率先頒布陸港建設地方性法規,在用人機制、營商環境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制度性規定。不斷推出全面擴大開放的新政策新舉措,讓更多解決個別問題的“特殊解”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通解”,就能以制度型開放推動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部地區穩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集聚全球資源要素,一定能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注入澎湃動能,在時代脈動中釋放發展新活力。
心中裝著百姓,我們之所以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正在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甜頭,也在于“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甜頭。[詳細]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無論任何領域的人才,都正迎來奮斗逐夢的最好時代。[詳細]
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一體發展,實現科研與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釋放更多創新紅利[詳細]
發展普惠信貸,為的是不斷擴大金融惠民、利民覆蓋面、實惠度。持續強化政策引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普惠金融供給能力和水平,必能讓更多優質金融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詳細]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恢復、起步平穩、穩中有進,實現良好開局。本期大家談,我們聚焦經濟新動能新亮點,看形勢、察趨勢,感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力量。[詳細]
越是穩中向好,越要穩扎穩打,沉住氣、鉚足勁,一步一個腳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找準工作著眼點、政策發力點,在真抓實干中凝心聚力,在攻堅克難中奮勇前行,中國經濟定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詳細]
我們要樹立戰略自信、堅定必勝信心,充分看到自身優勢和有利條件,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健全國家安全體系作出的戰略部署,依托國家安全體系的制度威力和優越性,不斷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沖擊,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詳細]
中部要崛起,鄉村必振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更多特色產業,必能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機統一起來,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不斷增強實現中華[詳細]
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第一議題”制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好首要任務的根本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