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丁焰章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應對這些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這為我們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指明了方向。
我國風電、光伏等資源豐富,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其中,流域水風光一體化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流域水風光一體化是指依托流域梯級水電、水電擴機和抽水蓄能開發,通過充分挖掘水電調節能力,實現水電、風電、光伏發電互補開發。加快實施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能源是現代社會的血液,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能夠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離不開能源事業提供的重要支撐。新征程上,充足穩定、價格可承受的能源供應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能源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在新征程上建設能源強國、保障能源安全,必須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堅持推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國情,發展新能源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施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流域水風光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兼顧環保、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要求,提升新能源保供能力,兜住重要能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
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相關活動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舉措。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不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是天然的綠色能源。風電、光伏發電具有隨機性、波動性等特點,水電通過優化調度和水電機組快速靈活調節,可將隨機波動的風電、光伏發電調整為平滑、穩定的優質電源。加快實施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有利于進一步增強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動力,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系統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有利于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仍存在電力系統對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網和消納的適應性不足、土地資源約束明顯等制約因素。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將常規水電和抽水蓄能快速響應、規模化儲能的特點與新能源規模化開發的成本優勢有機融合,具備短期內大規模發展的技術和經濟可行性。一是我國大型水電基地區域周邊的新能源資源情況較好,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開發具有天然條件。二是可以有效改善新能源并網壓力,大幅緩解新能源發電對電網頻率和無功電壓的影響,有效支撐電力系統動態平衡。三是能夠有效發揮風電、光伏發電的季節補償作用,顯著增加水電枯期外送電量,提升電力保供能力,有效提升輸電通道利用率。
作為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的重要推動者,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發揮“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實施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一是基本完成全國主要流域水風光資源調查和主要流域水電擴機潛力研究,牽頭建立了全國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建設項目庫,為實施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建設積累了基礎數據資源。二是統籌考慮各類電源開發建設周期、主要調節電源和外送通道建設進度、受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電力市場發展需要,統籌做好項目建設與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銜接,合理擬定基地電源開發時序以及推進措施,打造統一規劃、有機融合、高效開發、管理科學的一體化開發體系。三是圍繞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調度運行、設備制造、電價機制、數字化管理等重點課題,組織開展一系列基礎技術攻關和產業鏈建設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四是推動建設全球可再生能源數據庫與規劃平臺,已被東南亞、中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數十個國家應用。面向未來,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為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打通堵點、填補空白,加強制度創新與模式創新,夯實相關政策和法律基礎,才能邁向對外開放新境界[詳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動供需協同發力,中國經濟“穩”的基礎將不斷夯實,“進”[詳細]
心中裝著百姓,我們之所以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正在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甜頭,也在于“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甜頭。[詳細]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無論任何領域的人才,都正迎來奮斗逐夢的最好時代。[詳細]
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一體發展,實現科研與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釋放更多創新紅利[詳細]
發展普惠信貸,為的是不斷擴大金融惠民、利民覆蓋面、實惠度。持續強化政策引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普惠金融供給能力和水平,必能讓更多優質金融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詳細]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恢復、起步平穩、穩中有進,實現良好開局。本期大家談,我們聚焦經濟新動能新亮點,看形勢、察趨勢,感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力量。[詳細]
越是穩中向好,越要穩扎穩打,沉住氣、鉚足勁,一步一個腳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找準工作著眼點、政策發力點,在真抓實干中凝心聚力,在攻堅克難中奮勇前行,中國經濟定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詳細]
我們要樹立戰略自信、堅定必勝信心,充分看到自身優勢和有利條件,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健全國家安全體系作出的戰略部署,依托國家安全體系的制度威力和優越性,不斷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沖擊,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詳細]
中部要崛起,鄉村必振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更多特色產業,必能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