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林萬龍 紀曉凱
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樹立大食物觀對于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在《擺脫貧困》中提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樹立大食物觀。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樹立大食物觀”作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時強調:“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樹立大食物觀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食物觀具有豐富內涵,概括地說,就是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順應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變化,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發展目標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在保障食物數量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食物的質量、營養等,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二是食物結構從“糧食”向“食物”拓展,不僅要保障小麥、稻米、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安全供給,還要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三是生產資源從耕地向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轉變,確保食物供給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在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利用草原、森林、海洋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四是強調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式利用生產資源,更多運用科技和先進裝備,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降低資源稟賦對農業生產的約束,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客觀要求,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有利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我國谷物供應基本可以自給,但油料、大豆、肉類和奶類等蛋白質食物較為短缺。從國內看,受資源、環境等因素制約,我國糧食持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開發生產多樣化非糧食物,有利于減輕糧食供給壓力、緩解供求緊平衡態勢。從國際看,我國糧食及重要農產品進口來源地和進口通道運力分布較為集中,易受地緣政治和航運意外風險影響。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開發多元化的食物供給渠道,有利于提升我國食物供應鏈韌性,積極應對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
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食物消費結構正發生變化,更加注重“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提高和改善食物供給質量,有利于滿足人民對優質化、多樣化、營養化、綠色化、安全化食物的需求。
有利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大食物觀強調統籌考慮整個國土資源,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優勢;強調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培育高素質農民,靠科技提單產、優品質、增效益;強調發展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能夠更加有力地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有利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供給端來看,大食物觀拓寬了食物邊界,能夠引導農戶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調整農業經營結構,提升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從需求端來看,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能夠為老百姓提供營養更加豐富的食物選擇,有利于縮小人民群眾在營養攝入、食品消費等方面的差距,在消費層面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系統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要多渠道拓寬食物來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強對非常規農業生產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要完善體制機制,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完善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有效調動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要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推動食物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多學科交叉、協同推進設施農業裝備、技術和品種創新研發,積極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他們使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要推進糧食綠色減損,減少食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和浪費;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在本次黨紀學習教育中,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增強政治定力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和躬身實踐,在深學、細照、篤行中不斷鞏固自身黨性修養,以砥柱中流、堅如磐石的心態和定力奔赴新征程、開創新勝利。[詳細]
以文明交流交融破除“文明沖突論”,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必能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把握“大與小”,平衡“快與慢”,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的辯證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抓好城[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成都廠將牢牢抓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塑造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優勢,走好符合企業實際的現代化建設之路,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扎實貢獻。[詳細]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引領風氣之先的工作,創新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不竭動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求變,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以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不斷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開創新局面。[詳細]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著眼未來,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節奏、把握政策尺度,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推進科技創新,就能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堅實物質技術基礎。[詳細]
強化人民群眾的國家安全意識,是國家安全工作的固本之策和長久之計。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契機,加大對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等國家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增強全民國家安全責任,就能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社會共識,匯聚[詳細]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詳細]
既要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詳細]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打通堵點、填補空白,加強制度創新與模式創新,夯實相關政策和法律基礎,才能邁向對外開放新境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