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劉代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跨區域的顯著特征,需要先進科學技術作支撐。我們要牢牢把握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新機遇,運用數字技術推進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
助力提升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協同性、精準性。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把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運用于生態環境治理,大力推進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有助于不斷提升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協同性、精準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足進步,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同時也應看到,目前我國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數字技術拓展應用等方面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齊,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有待進一步提升。深入推進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要堅持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數字技術創新發展和應用轉化,為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賦能提質。
推動生態環境治理更聰明、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數字化和綠色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已成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趨勢。通過對生態環境大數據的采集、共享、適配,借助強大算力挖掘海量數據中蘊藏的生態環境演變規律,有助于系統捕獲、準確識別、實時追蹤和遠程監測環境演化數據,為及時發現生態風險、發出污染預警、進行綜合研判處置、推進生態智慧保護提供有力支撐。深入推進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需要加強生態環境數據庫建設,努力繪就全國生態環境數據“一張圖”,編制天空地立體智能感知“一張網”,綜合運用數理統計、數字模擬、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推動生態環境治理決策過程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讓生態環境治理更聰明、更高效、更便捷。
找準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以數字技術創新驅動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一個顯著優勢在于能夠突破區域時空限制,有效匯聚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公眾等多方智慧和力量,推動形成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的強大合力。同時也應認識到,數字技術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結合,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明確方向、探尋路徑的過程,需要堅持實踐導向、問題導向,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著力推動數字技術廣泛運用于環境監測評估、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監察執法等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和流程,通過對海量環境數據的采集分析,實現對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科學預判、精確溯源、精準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在本次黨紀學習教育中,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增強政治定力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和躬身實踐,在深學、細照、篤行中不斷鞏固自身黨性修養,以砥柱中流、堅如磐石的心態和定力奔赴新征程、開創新勝利。[詳細]
以文明交流交融破除“文明沖突論”,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必能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把握“大與小”,平衡“快與慢”,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的辯證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抓好城[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成都廠將牢牢抓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塑造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優勢,走好符合企業實際的現代化建設之路,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扎實貢獻。[詳細]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引領風氣之先的工作,創新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不竭動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求變,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以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不斷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開創新局面。[詳細]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著眼未來,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節奏、把握政策尺度,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推進科技創新,就能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堅實物質技術基礎。[詳細]
強化人民群眾的國家安全意識,是國家安全工作的固本之策和長久之計。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契機,加大對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等國家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增強全民國家安全責任,就能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社會共識,匯聚[詳細]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詳細]
既要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詳細]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打通堵點、填補空白,加強制度創新與模式創新,夯實相關政策和法律基礎,才能邁向對外開放新境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