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柯仲甲
優化工作機制、暢通供需兩端,才能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實現“從樣品到產品”“從‘書架’到‘貨架’”
什么樣的技術,有望將放射治療療程從1個月壓縮到1秒鐘內?位于四川省綿陽市的長虹控股集團科技創新成果展廳里,一臺采用完全自主可控技術、提高放療率1萬倍以上的高能射線放療儀,引來參觀者駐足觀看。
這臺富含“克癌黑科技”的設備,是綿陽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的縮影。當地有關院所的科研團隊深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長虹控股集團牽頭相關技術成果轉化,雙方聯合成立公司開展醫療裝備研制,短時間內把實驗室里的先進技術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
綿陽科技創新資源富集、產業基礎扎實,也曾存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兩張皮”的問題。例如,用于放射治療的醫用回旋加速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依賴進口,價格昂貴、維護困難,無形中增加了患者負擔。而位于綿陽的某科研機構早就攻克了這種裝備的核心技術,還闖過了小型化、穩定性等研制難關,卻一直沒能將其產業化。“產”與“研”的梗阻,可見一斑。如何讓更多成果從研究院所的“書架”走向市場的“貨架”?
機制創新是關鍵。綿陽從院所、高校、企業遴選一批懂技術、懂市場的人才擔任“科技助理”,他們一頭到院所“挖礦”,一頭到企業走訪,著力打通成果轉化“中梗阻”;建設“云上大學城”和“云上科技城”,在“云端”鏈接全球優勢科研資源和當地院所企業,吸引更多創新要素集聚。在“科技助理”和“云上兩城”等機制推動下,一大批重大成果轉化落地。實踐證明,優化工作機制、暢通供需兩端,才能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實現“從樣品到產品”“從‘書架’到‘貨架’”。
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是結果、培育是源頭。成都高新區啟動中試跨越行動計劃,拿出50億元設立中試平臺建設基金,探索“技術研發+中試平臺+專業孵化+天使基金+應用場景”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從成果培育等源頭環節上,為科研團隊、科創企業悉心“澆水”“施肥”,讓科研人員更加安心于創新研發;在中試驗證、專業孵化、基金投資等環節,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和保障,扶持更多創新“小苗”茁壯成長。從這個角度看,科技成果轉化既是院所和企業的“雙向奔赴”,也是一座城市和創新的熱切擁抱。落地的創新成果,最終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質增效。
放眼川蜀大地,各地各部門正奮力答好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這道“必答題”。今年一季度,四川全省登記科技成果1226項、同比增長19.84%;技術合同登記成交7166項、同比增長15.43%,成交金額達476.43億元。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建立好機制、搭建好平臺,進一步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就能讓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發力,緊密握手,看準了就抓緊干,久久為功澆灌“創新花”,定能孕育出更多“產業果”。
以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為發力點,以生態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為突破口,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創新鏈就能更好融合。[詳細]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詳細]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沂蒙精神是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攻堅克難、踔厲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新征程上,讓我們大力弘揚和踐行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把沂蒙精神這一豐厚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團結奮斗、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詳細]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作[詳細]
新征程上如何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是每一名黨員都要回答好的重大課題。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也要求我們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要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善于從中華優秀[詳細]
金融服務,連著企業經營的“小生意”,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定能讓金融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微企業的前進動能,更好為經營主體增信心、為經濟發展添活力。[詳細]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必能以各民族大團結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落實到位。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詳細]
在共性中尋找個性,推動新質生產力精準布局;從個性中總結共性,助力新型生產關系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與個性中做好“加減法”,就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蓬勃涌動。[詳細]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著眼未來,以強大的金融有力支撐科技和產業創新,用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需求,支持實現從研發到量產質的飛躍,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