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薛 蓮
堅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立在先、破在后,統籌好新與舊、穩與進、當前與長遠的辯證關系,才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先立后破具有深刻的方法論意蘊,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堅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立在先、破在后,統籌好新與舊、穩與進、當前與長遠的辯證關系,才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比如,貴州產業發展底子較薄,在培育新興產業時并不急于破,而是充分利用地質結構穩定、生態環境良好、土地電力成本低等優勢,把大數據產業先立起來,讓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順暢。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穩步推進,做好新舊模式、產業之間的銜接和切換,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求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貴在“預則立”,難在“立中破”。立與破并非截然對立,可在統籌推進中實現統一。當前,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一些粗放低效的發展模式有待轉型升級,但破也要講究時機和方法。傳統產業并非低端產業,對待傳統產業,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簡單“一退了之”。近年來,內蒙古在“追風逐日”、大力發展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的同時,在推動煤炭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下功夫,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構建起煤制油氣、煤制醇醚、煤制烯烴等多條產業鏈,實現煤炭從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產業升級。實踐證明,用好新技術新模式,想方設法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才能實現“立中破”與“破中立”的動態平衡,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要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和執行力,深入了解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確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時,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自覺同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標對表,及時校準偏差,確保不跑偏、不走樣。布局新產業、上馬新項目之前,應充分考慮現實情況、深入調查研究,避免在時機尚不成熟、條件尚不具備時倉促上馬,確保新產業立得住、走得穩。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長期性工程。新征程上,堅持先立后破,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關系,就一定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ㄗ髡邽榧t旗文稿雜志社編輯二室主任)
以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為發力點,以生態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為突破口,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創新鏈就能更好融合。[詳細]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詳細]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沂蒙精神是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攻堅克難、踔厲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新征程上,讓我們大力弘揚和踐行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把沂蒙精神這一豐厚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團結奮斗、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詳細]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蔽覀円羁陶J識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作[詳細]
新征程上如何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是每一名黨員都要回答好的重大課題。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也要求我們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要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善于從中華優秀[詳細]
金融服務,連著企業經營的“小生意”,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定能讓金融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微企業的前進動能,更好為經營主體增信心、為經濟發展添活力。[詳細]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必能以各民族大團結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落實到位。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詳細]
在共性中尋找個性,推動新質生產力精準布局;從個性中總結共性,助力新型生產關系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與個性中做好“加減法”,就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蓬勃涌動。[詳細]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著眼未來,以強大的金融有力支撐科技和產業創新,用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需求,支持實現從研發到量產質的飛躍,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