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林 琳 韓春瑤
下好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資源稟賦差別大,“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改革思維回答時代命題,以改革舉措破解發展難題。
神州大地,精細描繪的協調發展工筆畫,自細微之處延伸至廣袤領域,“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書寫新篇章。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我國城鄉發展的歷史定位和特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為城鄉融合發展指明方向。
“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湖南長沙寧鄉市,2023年僅儲能材料產業規模就將近600億元,在儲能材料、生命科學等產業集群帶動下,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位于寧鄉高新區的長沙弗迪電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忙碌,“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好,我們的生產線滿負荷運行。”廠辦經理曹超初說。
完善城鄉要素流動政策體系,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自主權,引導縣域產業集聚發展……一項項改革舉措推動縣域經濟蓬勃發展。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千億縣”達59個,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得到強化。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浙江湖州安吉縣梅溪鎮紅廟村,程鑠欽等一批年輕人回村創業,以礦坑邊的咖啡館吸引游客,并探索聯農帶農益農機制。“靠特色產業,靠聯動機制,村民收入更多了。”梅溪鎮副鎮長趙雯深有感觸。
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一系列改革政策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39∶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億萬農民的創造力不斷迸發。
“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河南周口太康縣,村衛生室門診醫保結算改革讓村民在村里看病更方便了。“以前村民為了用醫保,舍近求遠去鎮里、縣里,現在村衛生室就能報銷醫藥費。”毛莊鎮三里橋村村醫郭景華感受很明顯。
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制度,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推進社保城鄉統籌、有序銜接……一個個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改革舉措,使城鄉融合發展的成色更足,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更牢固。近年來,全國人口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塑造區域經濟新格局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區域經濟的新脈動,為塑造區域經濟新格局掌舵領航。
——改革,于關鍵處落子:“要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
以協同改革推進協同發展,三大動力源輸出強勁動能。
在京津冀,三地著力提升產業協同水平,發揮北京創新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區域配套更加緊密,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
在長三角,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共同參與、協同改革,培育鏈主企業,拓展應用場景,營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
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攜手港澳加快推進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合作平臺試驗示范作用。
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總量超過了全國的40%,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日益增強。
——改革,在全局上謀勢:“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促進優勢互補、各展其長”“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看西部,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鍛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東西部協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看東北,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切實改善營商環境,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看中部,協力推動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暢通區域成果轉化通道,提升科技體系服務能力,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
看東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推動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現代化。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彰顯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強大牽引作用。
著眼全局,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全國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日益增強,全國一盤棋不斷走深走實,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
建設統一大市場
暢通國內大循環
“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商貿流通體系、消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深層次堵點……新時代以來,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加快。
——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不出村就能取包裹,現在網購可方便了。”山東魚臺縣王魯鎮張廟村電商公共服務站,村民張慶麗開心地取到了快遞。服務站旁,生鮮企業接連收到快遞訂單,生鮮產品被裝進一個個快遞箱發往城里。
“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一系列改革部署,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不斷拓展國內大循環的新空間。
——打破區域行政壁壘。
“點擊‘川渝通辦專區’,就能夠實現保險關系轉移,全程不超過1小時。”重慶市大渡口區社保中心,從四川來重慶養老的鐘先生想把自己的養老保險關系轉過來,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很快就辦好了。
交通通信、醫療衛生、就業社保……重慶和四川深化政務服務合作,不斷擴大“川渝通辦”覆蓋面,群眾和企業辦事更加便捷。
同樣的改革,在許多地方推開:成立跨省份聯合服務中心,跨省份一體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重大項目入駐……以一體化的思路和改革舉措,促進生產力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
——加強規則機制銜接。
在生鮮超市購買標有“灣區認證”的產品,已成為廣東廣州市民吳女士的習慣,“產品有認證,吃起來更放心。”手機掃描“灣區認證”二維碼,產地、檢測報告、認證證書等信息一目了然。
“灣區認證”是推進粵港澳質量認證領域規則銜接的重要舉措。去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公布15項“灣區認證”項目,三地統一規則和標準,“一次認證,三地通行”,助力企業提升銷量、拓展市場。
規則和標準是互聯互通的關鍵。京津冀推出86項共同標準,涉及交通、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長三角施行36項共同標準,涉及數字政府、交通等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公布183項“灣區標準”……規則機制軟聯通深入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強化,國內大循環更加高效暢通。
新時代新征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
營商環境像個大磁場,哪里營商環境好,資金就往哪里投,企業就往哪里落,人才就往哪里流。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是個長期工程。堅持久久為功,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一項一項制度去完善,共同營造尊商重商親商安商的濃厚氛圍,定能讓云嶺大地長出更多吸引“金鳳凰”的“梧[詳細]
心中裝著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我們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認識“兩個確立”是黨和人民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堅定信念、強大底[詳細]
新征程上,廣大高校要勇擔使命、貢獻力量,努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蓄積發展新動能。[詳細]
沂蒙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傳承弘揚沂蒙精神,讓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代代相傳,今天,讓我們走進“沂蒙紅色堡壘村”——臨沂市沂水縣西墻峪村,感悟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凝聚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詳細]
以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為發力點,以生態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為突破口,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創新鏈就能更好融合。[詳細]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詳細]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沂蒙精神是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攻堅克難、踔厲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新征程上,讓我們大力弘揚和踐行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把沂蒙精神這一豐厚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團結奮斗、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詳細]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作[詳細]
新征程上如何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是每一名黨員都要回答好的重大課題。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也要求我們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要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善于從中華優秀[詳細]
金融服務,連著企業經營的“小生意”,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定能讓金融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微企業的前進動能,更好為經營主體增信心、為經濟發展添活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