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七個聚焦”。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文章,與黨員干部群眾一道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
——編者
著眼改革全局,錨定關鍵領域,增強改革銳度,才能達到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將推動出臺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發布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從2016年試點時的328項縮減為2022年的117項,這張不斷“瘦身”的清單,有力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成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生動注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提出的“七個聚焦”,囊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準確標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要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增值稅改革持續深化,留抵退稅制度不斷完善,減負政策的落地讓更多科技企業勇攀創新高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力,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擴容,金融供給的創新讓更多產業逐“綠”前行;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支持國內外機構合作創新,開放合作的擴大讓更多經營主體實現全球配置資源……新時代的實踐證明,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決定》13個部分的分論中,涉及經濟領域的就有6個部分,足見分量之重、成色之足。著眼改革全局,錨定關鍵領域,增強改革銳度,才能達到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揆諸以往,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動力電池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持續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另一方面,前瞻性開展產業規劃,推動公共充電設施加速普及,為產業創新發展培厚土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各展其長、同向而行,一起書寫了我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非凡故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同時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任重道遠。高水平建設,往往意味著高難度,尤其難在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難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等等。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就越復雜,涉及的體制機制問題就越深層。面對新期待,應對新挑戰,要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進一步提升改革的實效性,在關鍵性基礎性領域不斷突破創新,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發展。
歷史在砥礪前行中創造,輝煌在接續奮斗中鑄就。新的改革藍圖已經繪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更好帶動其他領域改革落實落地,定能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干部是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基礎,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骨干力量。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既是黨情民情的“親歷者”,也是國家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更是維護黨的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實踐者”。基層干部要情系基層,把群眾事當家事、把老百姓當家[詳細]
基層通常指國家組織體系中最接近人民群眾的層級,基層基礎即基層的根基、底盤,是對國家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根本或基點。我國的基層基礎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本的單元,跟群眾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基層基礎作[詳細]
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必將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詳細]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決定》各項改革舉措上來,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詳細]
充分發揮數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的作用,有助于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展望未來,我們還需要繼續完善數字經濟治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數據要素更好賦能經濟發展和美好生活,構筑國家競爭[詳細]
破除與新發展理念不符的體制機制弊端,形成有利于新發展理念落實落地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活力、厚植發展優勢。[詳細]
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上,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把《決定》謀劃的改革任務落到實處,將深化改革與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定能以“中國之制”的新優勢推動“中國之治”邁向新境界。[詳細]
充分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在新征程上書寫出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詳細]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從學理上研究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彰顯知識體系的自主性,以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現代化的原創性貢獻。[詳細]
題定綱成,乘勢而進。立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時不我待,責無旁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