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在平安中國建設中,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要始終繃緊這根弦,更加注重國家安全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協同性,做到一起謀劃、一起部署
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讓改革與時代共振、與人民共情,才能增強平安中國建設效能,更好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
如何化解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隱患,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浙江省推出數字化系統“浙江e行在線”,實現全鏈條監管:車牌上有二維碼,可查產購銷等全流程信息;路口處,有違法行為識別抓拍設備;小區內,配有智能化共享充電設備和感應滅火裝置;售后網點,可用小程序錄入廢舊電池信息……安全監管措施更有效,讓群眾更安心。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不斷升級技術和服務,以更優的平安“供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安全問題,揭示了平安中國建設的成功密碼,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取向。
國以安為興,民以安為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新征程上,錨定總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不斷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國泰民安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沒有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就沒有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平安中國建設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中謀劃推進,平安中國建設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站在更高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國家長治久安就有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就有堅實基礎。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必須統籌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平,保障能源供給安全……新時代以來,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讓我們牢牢掌握了發展和安全主動權。在平安中國建設中,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要始終繃緊這根弦,更加注重國家安全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協同性,做到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形成發展和安全協調共進、互促雙贏的良好局面。
平安中國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升級的過程。在全球化、網絡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變得更加豐富。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群眾對平安的需要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們不僅要維護國內產業安全,還要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又如,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擴展到進、產、儲、銷全鏈條。一些地方打破部門信息壁壘,打造食用農產品“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正是為了回應這樣的新需求。主動適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讓改革與時代共振、與人民共情,才能增強平安中國建設效能,更好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
今天的中國,從手機里的防詐提醒,到二維碼中的質量追溯,從生產線上的井然有序,到斑馬線前的禮讓行人,安全穩定早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現實。改革路上,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扎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平安中國建設將不斷邁上新臺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也將更加鞏固。
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紀律教育的重要部署,引導黨員干部把增強黨性、嚴守紀律、砥礪作風貫通起來,融入日常、化為習慣,綜合發揮黨的紀律教育約束、保障激勵作用。[詳細]
秩序是一種井然有序的社會狀態,是社會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活力和秩序并不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長的關系,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有著良好秩序,呈現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并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向國內國際釋放了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強烈信號,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時代號角。[詳細]
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釋放內需潛能所在。下好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干部是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基礎,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骨干力量。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既是黨情民情的“親歷者”,也是國家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更是維護黨的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實踐者”。基層干部要情系基層,把群眾事當家事、把老百姓當家[詳細]
基層通常指國家組織體系中最接近人民群眾的層級,基層基礎即基層的根基、底盤,是對國家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根本或基點。我國的基層基礎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本的單元,跟群眾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基層基礎作[詳細]
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必將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詳細]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決定》各項改革舉措上來,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詳細]
充分發揮數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的作用,有助于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展望未來,我們還需要繼續完善數字經濟治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數據要素更好賦能經濟發展和美好生活,構筑國家競爭[詳細]
破除與新發展理念不符的體制機制弊端,形成有利于新發展理念落實落地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活力、厚植發展優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