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華 平
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堅持系統觀念”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一條重大原則,強調“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三大板塊,15個部分,60條,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決定》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強化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貫穿始終。
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分輕重緩急,更加注重系統集成。要加強改革舉措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增強整體效能。”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征程上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處理好系統布局與協同配合的關系。
系統布局,契合改革規律,順應發展所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關鍵要加強統籌謀劃,以系統布局掌握發展主動。
“一張清單”牽動改革。從規定企業“能做什么”到只管企業“不能做什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從328項縮減到117項,牽引帶動審批、投資、監管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既便利了各類企業,也提升了治理能力。
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構筑人才競爭優勢;到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實踐表明,改革越是挺進深水區,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越要注重系統集成。面對一些深層次矛盾,單兵突進式的改革難以奏效,各行其是的改革更可能造成“合成謬誤”,唯有凝聚合力才能催生“化學反應”。
協同配合,彰顯制度優勢,塑造改革動能。把“全景圖”細化為“施工圖”,進而變成現實,關鍵要錨定改革頂層設計,用協同配合匯聚強大合力。
中央提出實行生態補償制度后,各地因地制宜進行探索,逐步從森林補償擴展到草原、荒漠、濕地等其他生態環境要素,有效提升生態保護整體效益。目前,山東、湖北在探索大氣生態補償,新疆、甘肅探索冰川生態補償,不斷填補制度空白。
加強“上”“下”協同,確保改革落地見效。各地區各部門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的關系,結合自身實際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才能確保改革可落地、便操作、好見效。
協同配合,還要強化各方聯動。在三江源,生態保護管理職責原來分散在林業、國土、住建、水利等多個部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后,破解執法監管碎片化,“一塊牌子管到底”;在廣州開發區,一批特色機構先后設立,以職能歸口統籌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跳出“一畝三分地”思維,樹立“一盤棋”意識,打破跨部門合作、跨區域協調的障礙,堅決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這是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的內在要求。
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既抓方案協同,也抓落實協同,更抓效果協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定能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
成事之道,在于實干。改革向縱深推進,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尤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比如,在過往的實踐中,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改革,很多都經歷了局部試點到全面推開的過程,絕非一日之功。咬定目標不放松,發揚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一茬接著一茬干,改革藍[詳細]
改革路上,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扎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平安中國建設將不斷邁上新臺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也將更加鞏固。[詳細]
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紀律教育的重要部署,引導黨員干部把增強黨性、嚴守紀律、砥礪作風貫通起來,融入日常、化為習慣,綜合發揮黨的紀律教育約束、保障激勵作用。[詳細]
秩序是一種井然有序的社會狀態,是社會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活力和秩序并不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長的關系,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有著良好秩序,呈現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并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向國內國際釋放了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強烈信號,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時代號角。[詳細]
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釋放內需潛能所在。下好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干部是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基礎,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骨干力量。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既是黨情民情的“親歷者”,也是國家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更是維護黨的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實踐者”。基層干部要情系基層,把群眾事當家事、把老百姓當家[詳細]
基層通常指國家組織體系中最接近人民群眾的層級,基層基礎即基層的根基、底盤,是對國家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根本或基點。我國的基層基礎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本的單元,跟群眾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基層基礎作[詳細]
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必將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詳細]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決定》各項改革舉措上來,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