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張志鑫
“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掌握其中蘊含的哲學智慧,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一開始我就強調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先給大家潑潑冷水,這恰恰體現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哲學思想。”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青海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產業發展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領域實施科技戰略部署,凝練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辯證統一關系,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指導。
堅持“有所為”與“有所不為”,要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決定著事物發展進程。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例,為什么一開始就強調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因為當時的長江飽受環境污染、過度開發之痛,“長江病了”。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須共抓大保護、治好“長江病”。再看新時代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國情,導致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給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很大壓力,也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很大隱患。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要通過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領域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我國新能源技術不斷升級、要素稟賦結構深刻改變、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結合,帶動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這不僅改善了我國能源結構,提升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也推動我國發展更加綠色、更加可持續。新征程上,我們要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清主次、抓住重點、精準發力,牢牢把握“有所為”的正確方向。
“有所不為”絕不是不作為,而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確定發展思路。比如,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來說,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實現錯位發展。要有“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智慧,不能什么都干,“拾到籃子都是菜”;也不能一哄而上都搞一種產業,變成齊步走。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產業水平、發展條件各異,高質量發展必然呈現不同樣式。比如,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科研水平高,有條件進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發展高技術制造業;西部地區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自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適合打造特色優勢產業。若是身懷“獨門絕技”卻不錘煉、不提高,偏要在不該為、不能為的事上“趕鴨子上架”,一廂情愿“撒胡椒面”式地投入,最終只會適得其反。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不為空想所誤、不為虛聲所惑,堅持“有所不為”,才能大有所為,確保所為必成。個中的進退取舍體現的是智慧和擔當。
把握“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辯證法,才能防止在工作中走極端,避免貪大求全、急于求成、搞錯方向,搞政績工程、做表面文章;避免消極躺平、畏手畏腳,錯失發展的機遇。要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刻認識和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該“有所為”時敢為善為,在該“有所不為”時保持定力。同時,“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堅持發展的眼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形勢發展、條件變化中始終掌握工作主動權,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
成事之道,在于實干。改革向縱深推進,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尤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比如,在過往的實踐中,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改革,很多都經歷了局部試點到全面推開的過程,絕非一日之功。咬定目標不放松,發揚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一茬接著一茬干,改革藍[詳細]
改革路上,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扎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平安中國建設將不斷邁上新臺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也將更加鞏固。[詳細]
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紀律教育的重要部署,引導黨員干部把增強黨性、嚴守紀律、砥礪作風貫通起來,融入日常、化為習慣,綜合發揮黨的紀律教育約束、保障激勵作用。[詳細]
秩序是一種井然有序的社會狀態,是社會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活力和秩序并不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長的關系,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有著良好秩序,呈現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并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向國內國際釋放了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強烈信號,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時代號角。[詳細]
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釋放內需潛能所在。下好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干部是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基礎,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骨干力量。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既是黨情民情的“親歷者”,也是國家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更是維護黨的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實踐者”。基層干部要情系基層,把群眾事當家事、把老百姓當家[詳細]
基層通常指國家組織體系中最接近人民群眾的層級,基層基礎即基層的根基、底盤,是對國家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根本或基點。我國的基層基礎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本的單元,跟群眾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基層基礎作[詳細]
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必將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詳細]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決定》各項改革舉措上來,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