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華 平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兩者互為牽引,相輔相成。把握好這一組辯證關系,有利于推動兩者深度融合,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了科技體制改革任務,明確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方能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要求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從2024中關村論壇為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項科技成果搭建交易共享平臺,到上百家科研院所集中在雄安新區發布大批前沿成果,與以往不同,如今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在時間上幾乎沒有間隔,這無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必須形成企業“出題”、聯合“答題”、市場“閱卷”的融通創新模式,暢通從“書架”到“貨架”的路。
今年2月,科大國盾宣布,國產稀釋制冷機在交付客戶后完成性能測試,實際運行指標達同類產品國際主流水平。這一構建超導量子計算機的關鍵核心設備,此前市場一直被國際廠商占據。15年前,安徽合肥前瞻布局量子技術未來賽道,成立科大國盾,如今已集聚量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60多家,正努力打造“量子科技”與“量子產業”雙高地。
以產業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就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碳纖維不僅售價高,還“一絲難求”,新能源汽車、風光發電等新興產業都迫切需要。老國企吉林化纖瞄準產業所需,經過不懈努力,攻克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擁有了高效率的原絲生產線和單線產能最大的碳化生產線,并不斷向下游延展,全面拓展應用。
面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科技創新,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才能為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踐表明,促使各類企業在產業鏈、創新鏈上加速融合,既有利于形成科研攻關合力,加快解決“卡脖子”問題;也有利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做強新興產業優勢。
如果說科技創新如同“拿著錘子找釘子”,那么產業創新就像是“找準釘子造錘子”,兩者深度融合、“雙向奔赴”,定能推動更多創新主體踴躍發明創造,既產生高水平科技成果,又生產優質產品,為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奮進新征程,不忘來時路。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大道上,讓我們向千千萬萬的老兵們學習、致敬,凝聚最強大的精神動力,勇毅前行。[詳細]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舉措,[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新征程上,落實好改革舉措,必須有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強干部隊伍,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詳細]
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證[詳細]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組織部門身在其中、重任在肩,必須發揮帶頭作用,努力學在深處、干在實處,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凝結著黨和人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出重要[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深化跨軍地改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富國和強軍,著眼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詳細]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內在要求以制度建設為主[詳細]
社會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新時代黨的社會工作,對于走好黨的群眾路線,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領域各類組織健康發展,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匯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十[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背靠祖國的強大支持和粵港澳大灣區廣闊腹地,依靠自身不懈努力,未來的香港將更加光彩奪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