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對話人:
鄒翔本報評論員
李岳岳大眾日報評論員
蘇同敏陜西日報評論員
賀姍姍寧夏日報評論員
鄒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沿黃9省區,并在上中下游主持召開3場座談會專題部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久前在甘肅蘭州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齊心協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唱好大合唱,需要實現跨區域協同合作,如何理解協同、推進協同?
李岳岳:協同意味著目標一致、同向發力。魯豫“對賭”頗有代表性。2021年,兩地簽署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協議約定,監測斷面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別,山東給予河南6000萬元補償資金。作為生態受益方,山東向河南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2023年底,兩地再次“續約”,將更加有力保障黃河流域水質穩步改善。
賀姍姍:協同合作,需要機制保障。機制到位,“遠水”也能解“近渴”。2023年底,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員會與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務局簽訂了一份協議,前者以1800萬元的價格購得四川省3年1500萬立方米的黃河用水權,這是黃河流域第一單跨省域用水權交易。跨省域用水權交易,既解決了“缺水者”因水而困的難題,也讓“節水者”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走出了運用市場機制破解水資源瓶頸的新路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配置。
蘇同敏:協同合作,不是一錘子買賣,而要久久為功。作為《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確定的黃河干流七大骨干工程之一,古賢水利樞紐壩址橫跨山西吉縣與陜西宜川縣。多年來,從項目建議書到可行性研究,從工程初步設計到正式進入建設階段,秦晉兩省水利部門同心同德、緊密協作,一張藍圖繪到底,工程扎扎實實穩步推進。
鄒翔:往深層看,協同不僅是區域合作聯動,更意味著保護與發展的統籌兼顧。治理黃河,既要實現高水平保護,更要以大保護促進沿黃地區的高質量發展。跨區域合作是一種空間上的延展,促進保護與發展的協同則是一種向內挖潛,需要以改革為動力,打通生態好與經濟強的通道。
賀姍姍:保護和發展不是“非此即彼”,保護黃河、治理黃河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的銀河村,一度土地沙漠化嚴重。隨著寧夏強化濕地保護修復、推進“退耕還濕”治理,銀河村逐步退還1萬畝河灘地,并在恢復良好生態的基礎上,開發創意農家樂、特色民宿等,2023年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達100多萬元,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如今,黃河兩岸正出現越來越多“銀河村”。厚植生態本底,才會有高質量的發展、高品質的生活、高效能的治理。
蘇同敏:生態要素的“含綠量”,托舉高質量發展“含金量”。位于陜西延安市寶塔區的薛張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一度達12.26平方公里。通過實施水保項目,流域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程度達到75%,植被覆蓋率恢復到65%以上。前不久,延安市薛張小流域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正式簽約。黃土高原“由黃變綠”、黃河“由濁變清”,生態之變折射發展之變。
李岳岳:山東沿黃地區煤炭、石油等資源豐富,化工、煉油、有色金屬等傳統產能比重大。蹚過轉型升級的深水區,必然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比如另尋“主業”的濟鋼,全面關停鋼鐵生產線,在衛星總裝、火箭制造、低空經濟等新領域尋找突破口,加速實現從“地”到“天”的蛻變。又如今年6月,萊州市大型鹽堿灘涂光儲一體化項目一期正式并入電網。這表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只要找對路子,就能實現二者的協同。
鄒翔:協同并非要求整齊劃一,而是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在黃河流域的發展定位,鍛長板、補弱項、揚優勢,這樣才能實現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產生“1+1>2”的整體效應。
蘇同敏:水脈與文脈相連。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既要求加強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也要求做好文化利民的大文章。比如,陜西寶雞市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在渭河沿岸多個文化生態公園建設中融入仰韶文化、周禮文化、秦腔文化等文化元素。從生態河到文化河,渭河不僅更好地融入城市發展,也日益成為滋養群眾美好生活的文化“活水”。
賀姍姍:在黃河邊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漂流,入住沙漠中的星星酒店,在高低起伏的沙丘間來一次滑沙沖浪……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旅游景區人頭攢動。連綿的沙丘、壯美的黃河、璀璨的星空,這些特有的風情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也讓周邊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此外,種植面積7.9萬畝、預計今年綜合產值約6億元的沙坡頭旱蘋果,也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的“金名片”。可見,只有持續走好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子,在產業為民上下足繡花功夫,才能讓黃河沿岸更多群眾得實惠、享幸福。
李岳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包括山東東營黃河口在內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的鳥類由187種增加到373種,居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憧憬變成現實,黃河入海口迎來的綠色蝶變,鋪展出一幅生態惠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一年一年推、一年一年抓落實,齊心協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今天很美的黃河,將來會更美。
奮進新征程,不忘來時路。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大道上,讓我們向千千萬萬的老兵們學習、致敬,凝聚最強大的精神動力,勇毅前行。[詳細]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舉措,[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新征程上,落實好改革舉措,必須有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強干部隊伍,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詳細]
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證[詳細]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組織部門身在其中、重任在肩,必須發揮帶頭作用,努力學在深處、干在實處,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凝結著黨和人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出重要[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深化跨軍地改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富國和強軍,著眼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詳細]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內在要求以制度建設為主[詳細]
社會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新時代黨的社會工作,對于走好黨的群眾路線,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領域各類組織健康發展,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匯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十[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背靠祖國的強大支持和粵港澳大灣區廣闊腹地,依靠自身不懈努力,未來的香港將更加光彩奪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