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朱 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和美鄉村,讓鄉村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綠色金融是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發展綠色金融對于推動鄉村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以綠色金融助力鄉村綠色發展,有利于保護好良好生態環境這一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點。
推動鄉村產業綠色發展。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產業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鄉村產業綠色發展,既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發展綠色金融,通過市場手段調節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能夠填補鄉村產業綠色發展的資金和技術需求缺口,引導更多經營主體主動進行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助推鄉村地區綠色農業、綠色制造等產業發展;也可以通過加速農業產業鏈延伸、促進產業資源有機整合、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等途徑促進鄉村生態農業與旅游、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激活鄉村潛藏的生態資源價值,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推進。廣大農民積極參與鄉村產業綠色發展,也可以分享生態產業化發展的增值收益。為此,可根據農業發展特色及其金融需求特點,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完善信貸支持政策,優化和完善服務渠道,探索多方合作的金融服務模式,助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加強對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業態的金融服務,打造相匹配的信貸產品體系。
推動農村能源清潔綠色發展。優化農村能源供給結構,更多使用清潔能源,有利于推動鄉村綠色發展。比如,積極推進北方農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可以有效減少農村地區大氣污染。我國農村可開發的風電、光伏資源豐富,發揮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優勢,加快推進農村能源革命,不僅能夠保障農村地區能源供給、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而且可以有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綠色金融,通過綠色債券、碳中和債等方式因地制宜開發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有序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不僅可以解決農村能源使用類型多為化石能源的問題,還可以通過配套儲能或余電上網的形式保障綠電消納,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將農村自然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農村能源產業優勢。為此,可強化碳減排支持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繼續加大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地區風電、光伏等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種植業固碳增匯、養殖業減排降碳等領域信貸產品,推廣林權抵押貸款等特色信貸產品,探索開展排污權、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抵質押等貸款業務。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良好的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實現鄉村宜居宜業,既要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自覺踐行綠色行為,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也要解決生活垃圾處理等一系列實際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綠色金融,能夠吸引更多資金投入鄉村生態修復項目,為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路網建設、綠化景觀建設等村容村貌提升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和農村地區發展條件。為此,要主動對接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及時響應信貸需求,引導各類金融機構依法合規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信貸支持。聚焦農村廁所糞污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領域,開發人居環境貸款產品,支持各地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交由合格主體實施,在收益自平衡和經營可持續的前提下給予綜合融資支持。豐富綠色信貸產品體系,支持荒漠化綜合防治,助推“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和美家園。
(作者為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
推動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強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好目標任務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起來,將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向前推進。[詳細]
個別黨員干部干工作,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結果卻導致出現另一個問題甚至一些更棘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實事,不能只看群眾眼前的需求,還要看是否會有后遺癥,是否會‘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詳細]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體系化學理化,構建一套立足中國本土又擁抱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并能與海外學者和智庫專家展開理性、有效[詳細]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期待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發揮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必須不斷拓展學術視野、探索多元視角。[詳細]
今天,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廣大教師不能辜負“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必須肩負起“‘夢之隊’的筑夢人”的神圣責任。每一位教師都應把教育家精神作為自覺追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燈者、爭[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展示了為實現目標愿景所作的系統謀劃以及為之持續奮斗的重大舉措。對正處于動蕩變革時期的全球格局而言,這無[詳細]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保護,關系到十幾億人的飯碗問題,要常抓不懈,打好持久戰。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牢不可破,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中國飯碗”必將端得更穩、成色更足。[詳細]
強化錯位分工和協同互補,發揮比較優勢,就能找準在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實現揚長避短、培優增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