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對話人:
尹雙紅本報評論員
王禮生湖南日報評論員
尹雙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到湖南考察調研,為三湘大地發展舉旗定向、擘畫未來。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湖南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兩道“融合命題”。牢記囑托,回答好這兩道題目,湖南有哪些突出優勢?
王禮生: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以張家界為代表的“奇秀山水”名片、以韶山為代表的“經典紅色”名片、以長沙為代表的“都市休閑”名片、以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名片、以南岳衡山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片……湖南集中了革命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現代文化資源等豐厚資源。“古色”厚重、“紅色”熾熱、“綠色”盎然、“夜色”璀璨,多彩湖湘文化既擦亮了湖南的文化名片,也蘊藏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湖南還是科技創新的熱土,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宜居宜業的環境,吸引大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將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和科技資源結合起來,回答好兩道“融合命題”,湖南既有基礎、底氣,又有干勁、激情,更有使命、擔當。
尹雙紅:文化往往是看不見的資源,山水則是看得見的存在,文化和旅游不會自動結合在一起,需要找到有效的融合路徑。守護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旅游業的持久魅力,湖南如何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王禮生: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關鍵在于找到二者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比如常德河街的活化改造。這條出現在沈從文筆端、黃永玉畫中的老街,記錄了昔日碼頭帆船如織的繁盛景象。如今,麻石路旁,古戲臺上,常德絲弦、漢劇高腔、澧州花鼓等民間曲藝輪番上演。歷史記憶與人間煙火交匯融合,城市文脈和現代生活共榮共生,河街已然成為一張城市“金名片”,吸引著市民和游客紛至沓來。這表明,歷史文化走進現代生活,就能在融入生活日常中獲得新的生命力,提升旅游資源的附加值。
又如,依托韶山旅游區,“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漸成品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紅三角”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重大工程正在推進,串聯沿線錦繡風光;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等成為新時代紅色地標……以文塑旅的過程,也是以旅彰文的過程,紅色旅游不僅找到了文旅融合的新增長點,更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
尹雙紅: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機械組合,而要催生“1+1>2”的化學反應。這不僅需要制度機制的創新,還需要發揮科技的作用。
王禮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文化和科技融合,大有前途。從動態復原辛追夫人風貌,到還原楚漢名城長沙的漢文化生活場景,湖南博物院以科技拉近文化資源與觀眾的時空距離;借助新技術,瀏陽煙花實現數字燃放精準定點,在夜空呈現出一幕幕精彩絕倫的場景;“光影矩陣”舞臺讓文旅演繹節目能夠在有限的空間進行任意造型切換,《最憶韶山沖》全景展現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這些湖南文旅“出圈”項目,無一不是“科技+”的結晶。文化和科技攜手,將帶來湖南文旅融合新的可能性。當前,湖南正深入實施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創新等標志性工程,既以科技創新賦能文旅產業發展,也以“文化+科技”培育文旅領域的新質生產力。
尹雙紅:如今,旅游業正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湖南如何更好讓旅游業釋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促進文旅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融合,實現為民、富民、利民、樂民?
王禮生:旅游業不僅滿足人們“詩與遠方”的向往,還對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有強大的帶動作用,對于擴內需、穩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促進旅游與農業、林業、工業、康養、教育等多產業融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比如,湖南已推出5條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工業旅游精品線路,工業旅游成為湖南文旅的新亮點。郴州711老礦區化身“711時光小鎮”重獲新生,實現綜合收入6000萬元以上。另一方面,優化配套服務,加快傳統觀光游向深度體驗游的轉型升級。例如,張家界七十二奇樓項目打通了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豐富了消費場景,提升了旅游體驗。
村居辦民宿、非遺有展演、采摘樂趣足,在一座座村莊,鄉村風土人情成為特色招牌,村民致富路子更寬。向著萬億級邁進,湖南旅游產業未來可期。乘著旅游業發展的東風,三湘大地涌動著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詳細]
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增進基層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在社會上積極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詳細]
推動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強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好目標任務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起來,將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向前推進。[詳細]
個別黨員干部干工作,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結果卻導致出現另一個問題甚至一些更棘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實事,不能只看群眾眼前的需求,還要看是否會有后遺癥,是否會‘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詳細]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體系化學理化,構建一套立足中國本土又擁抱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并能與海外學者和智庫專家展開理性、有效[詳細]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期待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發揮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必須不斷拓展學術視野、探索多元視角。[詳細]
今天,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廣大教師不能辜負“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必須肩負起“‘夢之隊’的筑夢人”的神圣責任。每一位教師都應把教育家精神作為自覺追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燈者、爭[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展示了為實現目標愿景所作的系統謀劃以及為之持續奮斗的重大舉措。對正處于動蕩變革時期的全球格局而言,這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