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常 晉
生活中,清潔能源產品越來越常見了。新能源汽車穿梭不息,太陽能路燈照亮街巷,光伏幕墻向陽而立……這些身邊的場景,照見我國清潔能源替代的積極進展,彰顯了能源產業向“綠”而行的堅實步履。
清潔能源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是我國加快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主動選擇。在這一領域,我國已形成豐富技術積累、良好政策環境,具備了一定先發優勢。截至2023年底,我國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58.2%,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4%。
也要看到,清潔能源的利用水平,與實現“雙碳”目標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發布《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可再生能源替代應用,2030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15億噸標煤以上。
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清潔能源利用的穩定性與經濟性,才能推動形成優先利用清潔能源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擴大清潔能源覆蓋面,要加強科技創新,提升其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長期以來,推動終端用能領域電氣化,是擴大清潔能源使用的主要方式。而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波動性,對電網穩定性是個考驗。
在湖北廣水市,當地依托5G、物聯網等技術,打造縣域級100%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強化源網荷儲互聯互濟和多層級協同控制,并通過能量路由器這一新設備,與大電網柔性互聯,風光電富余時為大電網送電,電力不穩定時從大電網取電。該系統可實現全年100%新能源供電時間占比超70%,全年新能源供電量占比超80%。
提升清潔能源使用比例,還應多條腿走路,根據不同清潔能源特性,探索多能互補、融合替代。比如,陜西府谷縣采用“生物質+屋頂光伏”的取暖模式,輔以建筑節能改造,白天吸收太陽能,夜晚和非晴天啟用生物質燃料爐補充熱量。多路并進,協同創新,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清潔能源發展空間就會越來越大。
從長遠來看,擴大清潔能源使用,可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但就當前而言,清潔能源的投資和使用成本,與傳統能源相比仍不占優勢。因此,還要加大扶持力度,創新商業模式,讓更多用能主體用得起、用得好。
為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重慶高新區推出新能源汽車“電池銀行”,企業只需購買無動力車身,再租賃電池即可運營,成本大幅降低;吉林長春市聯合中國一汽推出“政府采購+租賃”模式,電動公務車3年一個租期,兩個租期后車輛可直接過戶……越是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越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同向發力,為清潔能源發展創造更優環境。
發展清潔能源是大勢所趨。聚焦清潔能源使用的痛點、難點、堵點,加強政策支持與配套保障,著力培育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構建能源供給新體系,我們的發展將更可持續,我們的家園將更清潔美麗。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不斷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知識創造力、生產供給力、國際傳播力,為經濟社會[詳細]
守正就不會迷失方向,創新就不會停滯不前。堅持守正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堅決守住,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必能激發改革的強大活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詳細]
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增進基層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在社會上積極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詳細]
推動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強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好目標任務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起來,將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向前推進。[詳細]
個別黨員干部干工作,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結果卻導致出現另一個問題甚至一些更棘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實事,不能只看群眾眼前的需求,還要看是否會有后遺癥,是否會‘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詳細]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體系化學理化,構建一套立足中國本土又擁抱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并能與海外學者和智庫專家展開理性、有效[詳細]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期待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發揮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必須不斷拓展學術視野、探索多元視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