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菲克雷耶蘇斯·亞瑪哈森
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能夠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在復雜動蕩的國際形勢下保持穩定增長。一個充滿活力、發展勢頭強勁的中國,必將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革。從1979年到202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超同期世界經濟3%的平均增速,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引擎。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有8億人口擺脫了貧困,創造了現代史上最為壯觀的發展奇跡之一。
當前,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中國對教育和人力資本的持續投入,培養了大量受過良好教育、技術嫻熟、勤奮創業的人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未來城鎮化仍具有巨大潛力。中國已設定目標,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將在住房、教育、交通、基礎設施、文化休閑等多個領域創造更多市場機遇,促進投資并提升生產力。
中國經濟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消費的提振以及信息技術、大數據、綠色低碳技術、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中國在眾多科技創新領域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產品的產銷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的電子支付和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當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對于提振全球發展信心具有重要意義。今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這不僅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將為全球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長期以來,國際上一些人熱衷地緣博弈,散布不實信息,為各方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增添了障礙。他們試圖遏制中國發展,實施保護主義政策,推進所謂“脫鉤”“去風險”。他們唱衰中國經濟,質疑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常常以偏概全,脫離事實和客觀分析。只要對中國經濟發展進行冷靜、平衡的觀察和評估就會發現,有關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很大程度上是夸大其詞,是在刻意誤導國際認知。
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能夠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在復雜動蕩的國際形勢下保持穩定增長。一個充滿活力、發展勢頭強勁的中國,必將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為厄立特里亞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征程上,制度型開放必將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詳細]
只有按照規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實效和成績。五個“必須統籌”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規律性認識,要牢牢把握。學習好、領會好、運用好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用科學方法謀劃和推進經濟工作,我們定能掌握發展主動、做到行穩致遠。[詳細]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勞得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智慧,我們必須做好防范,確保它始終是“朋友”。[詳細]
“我是離開最晚的那一個,我是開工最早的那一個,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我是堅守到最后的那一個,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我是牽掛大家最多的那一個……”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詳細]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不斷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知識創造力、生產供給力、國際傳播力,為經濟社會[詳細]
守正就不會迷失方向,創新就不會停滯不前。堅持守正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堅決守住,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必能激發改革的強大活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詳細]
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增進基層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在社會上積極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詳細]
推動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強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好目標任務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起來,將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向前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