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邵革軍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有什么樣的人才儲備,城市就有什么樣的競爭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其中,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近年來,四川達州立足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聚焦建設川東北創新人才集聚地,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著力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形成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的良好工作格局。
靶向發力深化引才。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有什么樣的人才儲備,城市就有什么樣的競爭力。吸引更多人才來成就夢想,城市也將隨著夢想遠航。近年來,我們通過高校引才活動、達人返鄉計劃、人才團圓工程等,全職引進一批高新科技研究型人才、社會事業專業型人才、先進制造業技能型人才、鄉村振興基礎性人才;依托駐外流動黨員黨組織、駐外人才工作站等渠道,一體推進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走產才融合、協同引進的新路子,通過項目合作、技術攻關和科技顧問等柔性引才方式,不斷擴大人才“蓄水池”。實踐證明,圍繞發展所需,精準引進人才,就能以“雙向奔赴”促進共同發展。
精準滴灌優化育才。強化人才儲備,要“引得來”,也要“育得出”。尤其是創新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本地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必須加強自主培養力度。從探索建立“校地企合作培養卓越人才”計劃,共同設定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實施培養過程,有效調動校企積極性,到常態化開展“人才定向培養工程”,通過千名學子定制培養、千名書記專業提能、千名干部學歷提升等,定向培養一批急需緊缺人才,我們不斷提高人才自主供給能力,推動人才隊伍量質齊升。著力打造人才“孵化器”,積極為人才“架梯子”“引路子”,才能不斷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根基。
搭臺賦能強化用才。為人才創造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是人才工作的價值所向。我們緊扣現代產業集群發展等重點工作,建立人才“二次調配”、人才組團、人才服務專員等制度,努力做到人崗相適。在使用機制上,健全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支持人才創新創造;在評價機制上,聚焦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持續開展“唯帽子”問題整治,讓人才安心扎根、建功立業。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干事創業的舞臺無比廣闊,要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放手使用人才,不斷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構筑人才競爭優勢?!比瞬艃瀯菔且粋€地方發展最需要培育、最有潛力、最可依靠的優勢。為人才創造舞臺,為創新營造環境,我們將不斷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著力建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創新人才集聚引領區和創新中心,充分激發各領域各層次人才活力,奮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動能。
(作者為四川省達州市委書記)
“牽頭”,不僅是名義上的領銜,更意味著責任與擔當。遺憾的是,一些牽頭單位將“牽頭”簡化為“派任務、催落實、收成果”的機械流程,忽視了自身作為引領者、協調者的職責。更有甚者,一些牽頭單位將配合部門視為單純的執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擔責任,將“牽頭[詳細]
這就是超大規模市場的體量優勢,回旋從容空間廣;這就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疊加效應,優勢互補潛力大。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發揮比較優勢、縮小發展差距,培育新動能,必將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長極,推動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詳細]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征程上,制度型開放必將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詳細]
只有按照規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實效和成績。五個“必須統籌”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規律性認識,要牢牢把握。學習好、領會好、運用好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用科學方法謀劃和推進經濟工作,我們定能掌握發展主動、做到行穩致遠。[詳細]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勞得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智慧,我們必須做好防范,確保它始終是“朋友”。[詳細]
“我是離開最晚的那一個,我是開工最早的那一個,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我是堅守到最后的那一個,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我是牽掛大家最多的那一個……”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詳細]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不斷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知識創造力、生產供給力、國際傳播力,為經濟社會[詳細]
守正就不會迷失方向,創新就不會停滯不前。堅持守正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堅決守住,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必能激發改革的強大活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詳細]
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增進基層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在社會上積極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