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劉俏
自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一年多來,新質生產力一詞已深入人心,成為實至名歸的“熱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告訴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一個重要視角是全要素生產率。這個術語雖然專業,但卻是需要認識和掌握的,因為它是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總體效率,決定著經濟內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的高低。根據我們團隊測算,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需要將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提升到2%左右,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所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更是檢驗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由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來驅動,對應著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等核心內容。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核心要素。比如,一些智能工廠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實現直接生產效率提升15%和間接生產效率提升10%。向科技創新要先進生產力,要求將經濟發展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
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我們需要關注那些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被掣肘的傳統行業和領域,包括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服務消費相關的諸多行業等。以農業為例,2023年我國農業增加值的GDP占比為7.1%,但農業就業人口占比卻高達22.8%,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傳統行業和領域的活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不足是全球性挑戰。例如,美國最近20年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只有約0.7%,英國、法國、德國等工業化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也都陸續降到1%以內——普遍缺乏大產業、大規模生產場景是主要原因。2022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的GDP占比為10.7%,英國則只有8.4%。
相較于其他工業化國家,我國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方面有許多有利因素。首先,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的GDP占比約為27%,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為30%。我國不缺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所需的大規模生產場景、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應用場景。其次,我國擁有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生產率增長空間。與美國旨在提高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的“再工業化”不同,我國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的意涵是所有行業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和能源轉型實現再次增長。以能源轉型為例,預計我國實現碳中和需要的投資規模在百萬億元以上,這樣的投資強度將帶來通過產業和技術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巨大空間。第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形成一個龐大的制度紅利空間,帶來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巨大可能,進一步拉動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并不意味著封閉保守、排斥外來知識體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形成中國特色并增強主體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詳細]
“楓橋經驗”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創新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幾十年來,“楓橋經驗”的內涵不斷豐富,從社會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我國社會學界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典型,對[詳細]
“牽頭”,不僅是名義上的領銜,更意味著責任與擔當。遺憾的是,一些牽頭單位將“牽頭”簡化為“派任務、催落實、收成果”的機械流程,忽視了自身作為引領者、協調者的職責。更有甚者,一些牽頭單位將配合部門視為單純的執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擔責任,將“牽頭[詳細]
這就是超大規模市場的體量優勢,回旋從容空間廣;這就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疊加效應,優勢互補潛力大。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發揮比較優勢、縮小發展差距,培育新動能,必將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長極,推動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詳細]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征程上,制度型開放必將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詳細]
只有按照規律行事,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實效和成績。五個“必須統籌”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規律性認識,要牢牢把握。學習好、領會好、運用好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用科學方法謀劃和推進經濟工作,我們定能掌握發展主動、做到行穩致遠。[詳細]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勞得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智慧,我們必須做好防范,確保它始終是“朋友”。[詳細]
“我是離開最晚的那一個,我是開工最早的那一個,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我是堅守到最后的那一個,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我是牽掛大家最多的那一個……”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詳細]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不斷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知識創造力、生產供給力、國際傳播力,為經濟社會[詳細]
守正就不會迷失方向,創新就不會停滯不前。堅持守正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堅決守住,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必能激發改革的強大活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