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丁雅誦
通識教育更注重引導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通過跨專業的廣泛涉獵,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并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分析歸納、思辨批判的綜合能力
“如何分辨音樂人譜寫的樂曲與人工智能生成的音樂?”“通過輸入提示詞,人工智能會怎樣進行擴散和降噪,生成更符合需求的圖片?”在浙江大學開設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上,一系列既前沿又有現實針對性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們感嘆“有益又有趣”。
優秀的通識課,常常能超越課堂、跨越校園,火爆出圈:中國人民大學戰略模擬與兵棋推演課用“桌游”的形式,讓學生們在“棋盤”上探究大國博弈,加強對國家安全的理解;武漢大學積極心理學課引導學生用更積極的方式思考世界、看待生活,課程微信群成為同學們心靈交流的窗口……既放眼世界,也內觀于己,這些形式新穎、內容“解渴”的通識教育課程,引發一次次“搶課”熱潮,展現出通識教育的巨大魅力。
“智識貴能匯通”。通識教育,重在貫通,既學知識,更長見識。相較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更注重引導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通過跨專業的廣泛涉獵,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并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分析歸納、思辨批判的綜合能力。訓練思考能力、思維邏輯,形成兼收并蓄的學習品格,這正是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所謂“隔行不隔理”。通識教育將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理”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們擁有觸類旁通的能力,從而實現各學科學習的相互融通、彼此啟發。比如,在廈門大學,越來越多與“美”相關的通識課程涌現出來:物理學教授蔡端俊“跨界”開設國劇賞析課程,很多理工科學生受到戲曲文化浸染;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彭興躍以美學視角審視科學研究,教會學生用“藝術的邏輯”重新看待專業知識。通識教育對于學生厚植人文底蘊、涵養科學精神、促進融合創新、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深刻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化通識教育、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培養一批知識廣博、基礎扎實的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拓展“識”的內容。除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常見的課程類別外,高校還應緊跟時代發展動向、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在課程建設上有更多新的探索。比如,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挑戰,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實現了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紤]到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差異化需求,其慕課課程模塊設計了理工版、管文版和藝體版3個通用版本,學校也可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組裝”。合理安排通識教育的學分占比、開發更多交叉融合課程,能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激發更多跨界研究的可能。
豐富“通”的形式。通識教育課程不能淪為一聽而過的“湊分課”或一笑而過的興趣課,而應在充分關注學生體驗感、獲得感的基礎上,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形式創新深度結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悟。比如,評價上,如何探索更加多樣的考核方式,以“創新考試”帶動學生“創新學習”?實踐中,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實訓機會,幫助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只有將這些問題一一回答好,通識教育才能出精品課、有感染力。
通識教育不基于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也不直接以職業應用為目的,但它在學生心中播撒下一粒粒種子,為他們未來發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辦好通識教育,使學生將博學與精專相統一,增強發展后勁,必將為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提供更多助力。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贝逯臼怯涗洝?a href="http://www.322765.com/llzgsy/202501/t20250110_15376974.html" target="_blank">[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作為“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內容并作出部署。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是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礎性工程,必須抓緊抓實抓好。[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睌底旨夹g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內在驅動力,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確保[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各民族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就必須堅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實現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斗。[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大力發展水循環經濟,把發展建立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基礎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資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盡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定能更好促進“人水和諧”,不斷書寫中華民族治水安[詳細]
以法治護航,確保科普工作與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同步推進,新時代科普事業必將不斷邁上新的臺階。[詳細]
低空經濟為什么如此受人關注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拓展了人們的想象邊界,描繪了一幅關于未來發展的圖景,讓人們對“翅膀上的中國”充滿期待。[詳細]
2024年,我國經濟面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局面,對宏觀調控形成巨大考驗。特別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黨中央沉著應變,于9月下旬果斷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一攬子增量政策無論在力度、廣[詳細]
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并不意味著封閉保守、排斥外來知識體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形成中國特色并增強主體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詳細]
“楓橋經驗”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創新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幾十年來,“楓橋經驗”的內涵不斷豐富,從社會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我國社會學界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典型,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