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耿協峰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10年的歷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責任擔當。10年來,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一道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積極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拓展全球治理新實踐,為人類走出全球治理困境開辟新路徑,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思路。
聚焦互聯互通,應對全球治理挑戰。近年來,經濟全球化曲折發展,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抬頭,全球治理面臨嚴峻挑戰。中國提出并堅定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為應對全球治理挑戰作出中國貢獻。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是互聯互通,即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來促進經濟全球化向好向善發展。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聚焦互聯互通建設,不斷提升與共建國家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拓展經貿投資合作,持續深化人文交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共建國家構建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為打通全球治理中的痛點堵點難點,為順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需求,提供了切實有效的中國方案。
重視制度型開放,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型開放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有效制度路徑。通過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的開放,在推動國內制度與國際通行規則相對接的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制度和規則的制定和完善,努力提高自身制度性話語權。共建“一帶一路”10年間,正是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10年。中國不僅逐步實現與國際規則的對標,而且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與更多國家一起構建和完善區域性和全球性多邊規則和規制。中國和共建國家一道,共同推進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改革,進一步增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積極倡導并發起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設立絲路基金等,推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全球經濟治理更趨復雜。在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道路上,更加需要在統籌開放與安全的前提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努力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
超越地緣博弈思維,創新地區治理。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地緣政治斗爭加劇,恐怖主義、民粹政治等此起彼伏,不斷沖擊著全球秩序。全球治理的整體性在極端民族主義和狹隘國家主義的壓力下趨向分裂和分散,地區或區域治理的價值更加凸顯。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共建“一帶一路”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務實的經濟合作平臺,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10年來,有關各方聚焦經濟合作,以互聯互通為重點,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優勢互補為契機,持續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并保持區域性全面開放,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游戲,歡迎有意愿的國家都參與進來,打造了全球性地區治理新典范。共建“一帶一路”通過重塑地緣經濟來彌合地緣政治分歧,以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促進地區政治穩定與安全,大力倡導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等,進一步超越傳統地緣博弈思維,成為廣受世界歡迎的全球性地區合作與治理平臺。
面向全球南方國家,推動全球發展共享。發展問題是全球治理中的基礎性問題。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發展議程中居于核心位置,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要對象。全球南方國家普遍面臨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的任務,發達國家應幫助發展中國家推動發展,縮小南北差距。但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的發展援助往往附帶政治條件,發展治理舉措明顯有失公正和平等,全球發展治理失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一直密切關注全球發展問題。共建“一帶一路”10年間,中國堅持發展優先,積極開展南南合作,特別強調發展合作的原則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普惠包容,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致力于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主張讓發展中國家共享有益發展經驗,注重從共建國家實際國情和發展水平出發選擇和執行合作項目,積極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打造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種合作型發展治理新理念,對全球發展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對彌補全球發展赤字和治理赤字大有助益。當前,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并著力推動倡議落實落地。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有效對接,中國將為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全球發展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教授)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8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干部這三種本領。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詳細]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既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又是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需求收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詳細]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將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詳細]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詳細]
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既是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詳細]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詳細]